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创新则兴,守旧则亡。只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发展愿景,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把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催生新动能、激活新引擎、打造新优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机遇、开拓新格局、打开新局面,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以创新最大变量,求得发展最大增量。
强化平台建设。加强对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和组织推进,牵头制定创新发展战略与目标规划,为创新发展掌舵导航。树立开放思维,通过“企业+企业”“企业+院校”“科研+生产”“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形式,组建跨单位、跨专业创新联盟、创新团队,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和集聚创新力量,资源共享,攥指成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联合攻关,推进研发链、技术链、生产链统筹谋划、同频共振、一体发展。
强化项目带动。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立为创新项目,广发“英雄帖”,变问题清单为创新清单,针对每一个创新课题组建创新专班,鼓励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揭榜领题、亮剑攻坚,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突破,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着力消除卡点、断点、难点、痛点,促进强链、稳链、补链、固链、延链不断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强化人才培养。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依托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岗位创新等实践活动发现和培养人才。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个人学习提升与企业培训培养双轮驱动,能力提升与担当作为相得益彰,构建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数量充足、素质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强化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和成长通道,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化成果转化。把成果转化与谋划鼓励创新一样重视起来,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实施办法、激励机制,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部门负责。对于一切创新成果,要倍加珍视、倍加爱惜,在表彰奖励的基础上强化集成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基层单位引进推广、转化应用,并结合实际再创新、再优化,推动成果由纸上真正落到地上、从会场全面走向生产现场,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创新驱动的“含新量”提升生产经营各链条的“含金量”,切实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让金点子真正结出金果子。(张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