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5℃以上高温天气频繁打卡,各级工会组织迅速开启了一年一度的“送清凉”工作模式,突显了“娘家人”的亲情关爱,为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工会担当,贡献了工会力量。
“送清凉”活动虽然年年开展,看似简单平常,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要真正把这样的活动开展好,赢得员工的认可、点赞,为防暑降温、劳动保护、促进企业和谐助力赋能,其方式方法还是大有讲究的。如果时间、方式、内涵不精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引起员工反感,背离初衷、适得其反。
时间精准。要根据天气预报、员工生产作息时间和项目地点,提前谋划和准备,在员工最急需的时候及时送到他们的手中,发挥雪中送炭的功效。如果“娘家人”怕热、怕晒、怕流汗,避开高温“送清凉”;或者与员工作息时间不同步,等到工会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作业项目已经完工,员工已经收工下班了,其效果必然无法保证。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得较早,“送清凉”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安排,打好主动仗,切不可总是等到“三伏天”才进行,造成被动。
方式精准。“送清凉”突出的是“送”,也就是工会组织应积极作为、主动靠前,深入一线、亲临现场,把“清凉”送到员工手中。如果把“送清凉”变成“发清凉”“领清凉”,将相关物品、饮品、药品、护品等集中在机关,由基层单位派人领取,工会组织分发,这种高高在上的作风就会损坏“嫁家人”在员工心中的形象,不利于营造上下同欲的干事创业氛围。对于远离企业、远离基地,分散在外执行任务的员工,应采取自购报销、快递邮寄等方式“送清凉”,既保证时效性,又体现经济性。
内涵精准。“送清凉”究竟送什么,既不能多年一贯制,总是风油精、人丹、矿泉水等老面孔;也不能千篇一律,所有岗位、工种都一样、平均主义大锅饭。室外作业与室内生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员工对“送清凉”要求是有差异的。工会组织应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岗位员工的实际需要,个性化、精准化、区别化“送清凉”,确保送到急需处、送到心坎上、效果最大化,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树立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唐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