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党建 · 政工

驻村8年,他多了3000个亲人

2024-12-16 来源:中国石化报

刘慎锋 史 燕

“在红安县的永河村、张石河村,近3000名老乡见到陈湘如同见到亲人一样。他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带领村民致富过上了好日子,这么好的书记打着灯笼也难找。”提起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湘,湖北省红安县永佳河镇永河村党支部书记尹章勇这样评价道。

驻村帮扶,干完两年就可以回原单位了,陈湘却在革命老区红安县坚守了8年。

陈湘是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销售企业一线工作。2017年,他开始担任销售华中分公司外派扶贫工作队队长。近年来,他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工作突出驻村第一书记”和“湖北省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

2017年8月,陈湘到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担任驻村书记。上任不到3个月,他就走访了张石河村3个湾7个组的314户人家。为了改变张石河重点贫困村的落后面貌,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他向技术专家学习,带领村民在贫瘠山洼里培育出了“金坨坨”——翠冠梨。

说起翠冠梨种植,陈湘回忆,当时不知道种什么,就在湖北省驻村工作队的黄冈群里求教,听到有人建议当地的气候适合种植翠冠梨,他便去请教技术人员,并写了8页纸的方案,详述种植现状、管理、效果等,争取到了第一笔投资。从此,洼地缺口未堵、田埂漏水,果树有病、树叶有虫,陈湘总是第一时间发现,还经常帮助农民为果树剪枝、防病、治虫和施肥。

随后的几年里,在陈湘和村委会的努力下,张石河村逐渐形成了春梨、夏荷、秋菊、冬茶四大产业,集体经济从当初的负债到现在年收入40余万元,近一半外出打工人员开始回流。

2021年,陈湘调至永河村驻村。他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永河村特色豆制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河皮子”,并创办工厂,延伸到种植服务业,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几年来,永河村建起了永河皮子产业园配套设施、产业园环保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园,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3万元增长到80万元。

“以前,村子周边都是荒山荒田,现在变成了绿水青山,村子里几个猪栏牛栏也改建成了水泥广场,这些变化多亏了陈书记!”望着远处层峦叠翠的山林、近处的广场凉亭,张石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基福话语中满是对陈湘的感激之情。

为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陈湘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铆足干劲,为小溪清淤、重砌河岸、建景观塘、改建公厕,环境的美化也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

2023年8月,陈湘与村干部一道,利用豆制品厂排出的废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变废为宝。他们通过特有的回收装置将沼气回收燃烧产生热能,化解废水中的异味,剩下的沼渣和沼液通过氧化池生态处理为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地为巨菌草、果园和莲子基地提供充足的环保肥料。生态循环农业让田园变成了花园,产区变成了景区。

一直以来,陈湘把帮助村民增收当作重要任务。他积极协调,为6名返乡青年在村产业基地争取到长期务工机会,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对于搬迁安置区的村民,陈湘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依靠劳动增收,先后为53户有劳动力的70多名安置区村民引进适合的种植和养殖项目,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几年前,张石河村村民张先国患病,手术后失去了生活的斗志。陈湘得知后,多次上门找他谈心交流,鼓励他靠双手创造财富。张先国想挖鱼塘养鱼养虾,手上却没钱。陈湘便帮助他找银行跑贷款,落实无息贷款5万元。如今,张先国靠经营鱼塘,一年收入约10万元。

驻村8年,陈湘始终把红安县3000多名村民当作亲人。翠冠梨成熟时,他还会四处打电话联系销售渠道。有人问他:“年底就退休了,怎么还这么拼,再说早就离开张石河村了,为啥还这么惦记?”

“都处成亲人了,哪有不担心的道理!”陈湘回应道。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