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石油钻井领域借助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前沿技术,推动石油工程向智能化迈进

数据一体化助力智能钻井

2025-02-21 来源:中国石化报

蒋琳琳侯乃贺

“进入蚂蚁体后,起钻有挂卡。”

“注意下钻过程中,经过蚂蚁体井段的坍塌风险”……

2月7日早上9点,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工作室内,10多名专家正通过该决策支持系统查看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盆地建南区块红页24-2HF井现场起钻情况。专家们查看比对了井下数千米钻头的磨损情况及最新的井下工况数据后,立即与施工现场人员讨论分析,拿出解决方案。

这是该院自主研发的“数据一体化分析和优化助力石油钻井智能分析与远程决策”技术在现场实际应用的场景之一。

“通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工程理论、专家经验和软件工程技术深入融合,我们初步实现了石油工程各环节全方位施工监测、分析优化和科学决策。”工程院专家张洪宝说。近日,工程院凭借该技术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

据悉,该成果可支持15种岩石力学和地质力学参数钻前预测、随钻监测和钻后分析,实现了漏、喷、塌、卡等7种井下复杂情况早期预警及最优参数“智能导航”,可显著提升石油工程施工效率和作业质量。

进入系统控制台,重庆涪陵和塔里木盆地的数十口施工井的井况信息实时更新图一目了然,随手点开任意一口井信息界面,就能查看该井现场钻井施工状态。

“2010年开展石油工程技术数智化转型研究时,由于资料短缺,从功能设计到算法研究,举步维艰。”回首研发历程,工程院研发项目负责人李昌盛感慨地说。研发团队多次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业务需求,最终提出了地质、油藏、钻完井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经过上百次的完善算法,上千次的功能测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钻测录试、压裂及试油气等多专业、多维度、多业务为一体的石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

“去年8月,J58-8井用16.21天就安全完钻,用的就是我们这个系统。”李昌盛介绍道。J58-8井是华北石油工程公司部署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的评价井,设计井深3562.21米,钻井周期仅22天。同时,施工中还面临着地层微裂缝发育、易漏失垮塌等难题,不仅时间紧,施工难度也大。工程院专家团队利用系统钻井导航模型图、施工KPI分析模块等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坚持“一趟钻”钻进;同时,还根据井筒水力学监测,提出了井底压力控制的措施,有效克服漏失难题。最终实现了二开“一趟钻”进尺3169米,创气田单只钻头进尺最高纪录,并缩短施工周期5.79天。华北石油工程公司为此还发来了感谢信,表示将大力推广该系统的应用。

“经过多次升级,该系统集成了井筒风险预警、钻井参数优化、三维地质导向、自动化固井、压裂远程监测、施工KPI分析等六大模块。目前可同时在线管理数百口井,保证其稳定运行。”工程院专家张洪宝自豪地说,该技术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在西北、中原、西南、胜利等油气田2135口井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