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辉
施徐生的公益情始于家庭传承。因父母爱做善事,施徐生从小便深受熏陶,心存善念,乐于助人。在油田学校当语文老师的那些年里,他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总会多一分关心和关注。
1998年,深受“希望工程”影响的施徐生,也开启了自己的助学活动。他从报纸上了解到,重庆万州小学二年级学生静静因父亲受伤不能工作,仅靠奶奶卖鸡蛋供她上学。施徐生通过学校联系到静静,开始资助她的学业。十几年间,从未间断。
但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静静高考失利,悄悄去了深圳打工。施徐生得知后动员静静回校复读,还帮她交了复读费。最终,静静顺利考上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工作第一年,静静专程来到扬州感谢施徐生。静静说:“是施叔叔的爱心,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给我带来了阳光和温暖。”
从那之后,施徐生又陆续资助了三个孩子,直至他们考上大学。
施徐生与大凉山结缘,始于2016年。他听同事说“山那边”的学校教学物资缺乏,便第一时间加入爱心捐助的队伍。
2020年3月,施徐生带着自费购买的投影仪、电动幕布、打印机等物资,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日哈乡中心小学。58岁的施徐生克服山区条件艰苦、高原反应、教学任务重等种种困难,拿起曾经熟悉的教鞭,每天上满七节课,还要负责学生的一日三餐及日常起居。
从大凉山支教归来后,施徐生成立志愿帮扶团,先后帮扶40名当地学生,并坚持给大凉山及中国石化对口帮扶县——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等地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文具、衣物等物资,最多的一次组织捐赠棉衣1000多件。
彝族姑娘赤黑么子作是大凉山留守儿童,施徐生资助了她8年。刚开始时,子作性格孤僻,成绩跟不上,施徐生便经常打电话鼓励她,关注她的学习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她亲人般的关怀。如今,子作已经是四川文理学院的大学生。
去年12月,子作专门给施徐生写了一封感谢信:“8年来的相伴,您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让我有了梦想,对未来有了方向。”
很多人在施徐生的带动下,纷纷加入爱心帮扶队伍。他的“援爱朋友圈”跨越4个省,不少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26年来,做过多少好事,施徐生自己也记不清了。如今,62岁的施徐生,还在公益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