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扬子石化塑料厂

向智慧要效率 为生产管理装上“大脑”

2025-05-14 来源:中国石化报

在扬子石化塑料厂智能包装库,有轨穿梭小车运送包装好的成品垛。本报记者 李树鹏 摄

本报记者 陶 炎 通讯员 张诗旻

5月9日,记者来到扬子石化塑料厂塑料智能包装库,装车区外墙大屏上的一串红色字母和数字吸引了记者注意。

“直接能看到提货牌号和装车位置,还会语音播报。一托盘有1.5吨货,分南、北两个装车区。”货车司机告诉记者。不远处,橘色托盘上的塑料产品正从智能库的出库区输送到装车站台,经叉车转移到货车上。

塑料厂包装车间副主任李辉热情地说:“我刚巡检完,走,带你们转一圈。”

进入立体仓库,一排排24米高的银白色货架,是塑料出库前的最后“栖息地”。11台堆垛机穿梭其中,上下挥舞着“手臂”,科技感十足。“它们会根据智能库系统下发的指令,把运送来的货物存放到货架指定货位,或者从指定货位取出货物送至出库区。”李辉介绍,塑料智能包装库有效提高了包装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塑料粒子的第一站包装码垛套膜区,新鲜出炉的聚烯烃颗粒,借助重力“欢呼着”跃入FFS(塑料产品重包装膜)包装机,“穿上”小袋包装袋,经重量检测、金属检测、批号打印,再自动码垛,成为成品垛。成品垛到达套垛位置后,撑开的冷拉伸膜从垛上方落下,一气呵成,完成套膜。仓储管理系统依托射频识别技术,将产品信息自动录入货垛下方对应的托盘芯片。“聚烯烃颗粒从小袋包装到打包套膜,再到信息录入,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运行信息等均可一键查询。”李辉补充。

第二站是上游输送连廊区,有轨穿梭小车沿着环形轨道不停来回运送着包装好的成品垛。“智慧大脑”数据矩阵定位系统在线精准定位小车并控制间距。小车进入立体仓库入库区后,货物被正式移交给堆垛机。

仓库外,随着司机咔嗒几声扣上所有围挡,满载30吨塑料粒子的货车缓缓运往下游客户。“我是2011年参加工作的,这些年目睹了公司智能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之前需要很多人合力完成的事,现在只要少数人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机器人巡检、AI监测预警、智能抄表……公司‘智慧工厂’建设的红利还在持续释放。”李辉说。

随后,记者来到塑料厂2号聚乙烯装置,基于3D视觉的机械臂通过“手、眼、脑”的精密配合,快速抓取助剂,实现助剂抓取、破包、投料全流程智能化,抓取成功率超99%。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机械臂首先将助剂送至全封闭拆包机后进行破包处理,并利用负压原理抽除助剂包装袋中的残余粉料,最后将助剂投入加料口,同时收纳包装袋。基于3D视觉识别的机械臂,实现了装置助剂添加无人化、在线除尘密闭化,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0%。塑料厂生产技术室副主任纪苏告诉记者,以前这都要靠人工操作。

“机械臂还能够有效减少助剂投放过程中90%以上的扬尘,并且在系统里留存助剂添加历史数据,为回溯现场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纪苏说,机械臂的引入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保障了助剂投料过程安全。同时,破包环节的除尘设计大幅减少了粉状物料外泄,有效改善人员作业环境。

据了解,塑料厂还为装置的生产运行装上了智慧“眼睛”。现场安装的5G热成像设备,通过对传统视频和热成像视频的双重分析,大幅提升了温度异常、跑冒滴漏等异常情况的监控报警及时性和准确率。智能巡检机器人充分利用5G专网、北斗和激光定位、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现场数据自动采集、红外测温、现场视频回传、气体泄漏检测等功能,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和质量。

塑料厂靠数字强管理、向智慧要效率,通过整合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制造到智造的蝶变。从聚烯烃产品智能排产,到工艺动态优化,再到智能仓储,一系列智能化创新技术的运用,为生产管理装上了高效运转的“大脑”。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