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娟 马 超
面对2000米以深是煤层气勘探禁区的行业定论,华北油气分公司煤层气研究团队用5年近2000个昼夜的坚守,在鄂尔多斯盆地3米深处的煤层中,书写了一段将勘探禁区变成千亿立方米规模储量阵地的传奇。
早在2020年,团队负责人马超和同事们驻守钻探现场获取首手岩芯,浸水试验强烈的气泡让他们眼前一亮。“看这里,传统理论说深层煤层含气量低,可这些气泡明明在跳舞!”上千口井的解剖数据和连续3个月的最新实验测试证实了他们的猜想——深部煤层蕴藏着远超预期的游离气。
这个颠覆性发现,让团队连夜建议对石1井煤层进行压裂试气。
当2800米深度的煤层成功压裂并产气后,仪表盘上突然跳动的数字让整个团队沸腾:日产1000立方米!这是中国石化第一口突破深层煤层气“死亡线”的产气井。
华北油气分公司趁热打铁,2022年在大牛地气田部署了中国石化第一口深层煤层气风险探井——阳煤1HF井。
然而,在开钻的关键时期,遇上了新冠疫情。研究团队当即决定逆行出征,带着泡面、行军床等必备物资驻守井场,在钻塔旁的铁皮房内搭建起了临时指挥部。
他们创建了地质物探一体化的深层煤层甜点追踪技术,像给大地做核磁共振般透视岩层。
水平段钻进时,每个人盯着导向屏幕的眼睛熬得通红,不停地调整着钻进轨迹。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坚守了100多天,伴随着26台压裂车的昼夜轰鸣,10.4万立方米的蓝色火焰喷涌而出,映亮了所有人的笑脸。
禁区虽然破了,但新的拦路虎又横亘在研究团队的面前,深层煤层气的压降速度如同过山车,将团队成员的心揪到了嗓子眼。
“这口井是我们的希望,可不能出任何岔子。试着装个永久式井底压力计,把压降精度控制在0.02兆帕/天。”在团队负责人马超的建议下,他们给这口井装上了“心脏监护仪”,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护。
正是这种把气井当孩子养的执着,最终让单井稳产周期延长了3倍。
2024年,华北油气分公司启动煤层气先导试验,10口煤层气水平井在大牛地气田织就矩阵,老井复试和新井部署共振,一个储量规模超千亿立方米的新的“大牛地”横空出世。而这群地心探险者又背起地质包,向新区、新层系进发。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