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银花 通讯员 张利花
“中转站防火防爆措施有哪些?”5月16日早8时,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濮三中转站早会上,站长吴智雄从一沓卡片中随机抽出一张,现场提问员工。
这沓卡片是该站设计制作的隐患处置卡,正面设问题,背面附答案,既是岗位练兵工具,也可用于日常安全知识学习,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这是濮三中转站推动安全管理制度可视化的一项具体举措。
濮三中转站承担着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四区的油气水分离和计量工作,以及全厂的原油外输、污水处理等任务,是油气集中处理的关键,安全风险系数较高。尽管制定了多项安全管理制度,但全站42名员工平均年龄接近50岁,对复杂的条文性规定理解和记忆都较为吃力。因此,如何将枯燥的安全管理制度转化为生动的安全文化,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行为,实现本质安全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们探索将安全制度从纸上搬到中转站现场。根据功能不同,中转站分为原油罐区、注水区、分离器区等7个区域。针对每个区域的不同风险,他们设立14个风险告知牌,对风险等级、易发事故类型、管控措施等进行告知警示。员工在巡查路上和工作间隙均能看到告知牌,久而久之,将风险及应急预案自然地牢记于心。此外,他们还针对输油、注水、除油等7个主要岗位,分别制作了5~9项不同工作场景下的应急处置卡。这些卡片小巧便携,员工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并在遇到疑问时便于查阅、加深理解。小小应急处置卡,帮助员工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老坏”行为对安全工作的负面影响大。该站梳理总结全厂中转站发现的“低老坏”行为,形成简洁明了的“岗位负面清单”和“施工作业负面清单”,明确各岗位人员和各施工作业的不安全行为,以此为警示,进一步规范岗位作业。
今年以来,通过可视化安全管理,该站全面压实安全岗位责任,同时持续提高风险管控的有效性。近年来,该站多次荣获集团公司“五星级站库”、中原油田“先进基层班组”等称号。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