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展 张 婷 汤 茜
3月19日,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如一粒石子投入湖心,“初配成功”四个字让张惜赒家里泛起了涟漪。7年前在校园献血车填写的骨髓库登记表,此刻有了回响。
电话那头是略带激动地询问:“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电话这头是毫不犹豫地答复:“捐!”这个短促且坚定的单音节,在张惜赒挂断后引发了母亲的担忧:“听说要钻骨抽髓,会不会伤身体?”
时间轴在此刻产生奇妙折叠。2018年那个穿着运动外套的大学生,正利落地挽起袖子,将手臂伸进采血区。工作人员递来一份骨髓库登记表,并解释道“匹配成功率仅十万分之一”。他粗粗浏览后签下名字,对同行的朋友说:“说不定真能帮到谁呢。”
那时的张惜赒不会想到,这张随手填写的表格,日后会真的拯救一个陌生生命。
鲜为人知的是,在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张惜赒就已经累计无偿献血5次,累计献血量达2000毫升。尽管如此,当真正面临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家人的担忧依然接踵而至。
面对亲人的顾虑,张惜赒查阅了大量资料,向家人耐心解释:“就像献血,不会影响身体机能,2周就能恢复。但不捐,对方就没了活下去的机会。”他的执着和真诚最终打动了家人。
带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张惜赒很快进入了捐献前的准备阶段。在高分辨配型检测和全面体检中,张惜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捐献条件。
采集当天,消毒水气味弥漫的采集室里,张惜赒左臂静脉连接着蜿蜒的透明导管,红色的血液在管路中缓缓流动。动员剂带来的骨痛隐隐发作,乏力、头痛也同时出现。当护士询问是否需要暂停时,张惜赒摇了摇头:“比起能挽救一个生命,这点难受微不足道。”鲜红的血液从他左臂流出,经过仪器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右臂输回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
张惜赒是2020年入职湖南石化橡胶部的,并很快凭借专业素养与进取精神成长为青年骨干。他主动兼任凝聚岗位内操与安全员,在代理班长期间,每当班长外出培训时,总能无缝衔接管理职责,以严谨作风保障装置平稳运行。
当造血干细胞捐献事迹传开后,班组沸腾了。“惜赒平日里就会关心同事,没想到,这孩子对陌生人也有大爱!”班长王华感慨万千。
面对赞誉,张惜赒却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这句话,他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