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芹 牛文宏 张 磊
用手扒开覆盖的土坷垃,6个检波器如同簇拥在一起的“蘑菇头”显露了出来。
5月23日,在民丰9号井组外围的荒地上,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室研究员刘晨领着记者准确找到了他的“藏宝地”。
“这是微地震监测采集设备——检波器,已经埋了半个月了,电量还充足。它还防水呢。”刘晨耐心解答记者的疑问,并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利用微地震监测一体化软件,展示这组设备捕捉到的压裂信号,“看,信号灯在闪烁,说明检波器工作正常。”
微地震监测就是观测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地震信号,是评价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效果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监测点,刘晨和同事们布了100个——以该井组4口井的轨迹为中心,在南北6公里、东西3公里的范围内,织了一张“网”,实时监控地下压裂产生的地震波,描述裂缝延伸方向及缝网改造特征,为评价压裂效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在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油藏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首席专家刁瑞看来,地层是有“口音”的。如果说检波器“听”到的是地层破裂时“所讲的话”,那么不同油藏压裂“讲话”的“口音”会不同。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配套软件分析各油藏的“口音”,继而判断压裂情况,估算地下油气含量。
要想听见、听懂地层的“口音”并不容易。在2010年以前,微地震监测技术还被国外技术服务公司垄断。
为满足油田勘探需要,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从2011年开始部署研究这一技术,历经十几年迭代升级,形成了如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地震监测技术。
最让刁瑞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2月24日,位于博兴的花古6井压裂之后,无法准确判断压裂液走向。
彼时,微地震监测技术还在实验室阶段,能不能成,大家心里都没底。刁瑞和同事们连夜在井场周围挖坑、埋设备,布置监测点。
“那时候电池只能支撑五六个小时,设备埋上了,结果压裂延迟了,设备电量耗尽,又连夜挖出来充电。”刁瑞说。
“充上电,再埋,在野地里挖了一天一夜。”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压扭盆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首席专家芮拥军回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的监测结果与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这也成为该项技术的首次亮相。
2022年,在樊页平1井组,该技术首次进行信号实时回传展示。
2023年,在牛页1区,600多台微地震监测采集设备连续监测120多天,创造了国际级页岩油井实时压裂监测规模纪录。
“牛页1区的压裂监测,当时市场同类公司报价5000万元,而我们只需要500万元。”胜利油田地震资料处理高级专家尚新民说。
在刁瑞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前四代采集设备。第一代方方正正体积大,第二代像是半根金箍棒,第三代像个小水桶,第四代“头”插两根小天线。“就摆在这儿,它们就像是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刁瑞说。
如今,他们在现场使用的已经是第五代产品了,形状大小就像家里用的碗,体积更小了,还能通过5G实时传输数据,而前几代需要用U盘传输数据。
刁瑞介绍,目前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的微地震监测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最大的特点是实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处理解释,将监测结果实时反馈到压裂现场,为压裂效果评价、压裂工艺优化提供指导性依据。
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相较于传统的有缆监测技术,他们研发的微地震监测技术采用5G信号传输,采集设备无须电缆连接。“就像是用手机,插上卡、放上电池就能发送信号。”刁瑞说。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