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仁
“鹏飞套管整形法”“彦冬晃电治理法”……
近日,西北油田采油四厂一项特殊的“命名工程”引发广泛关注,这些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技术,成为顺北油气田攻坚克难的“技术名片”。这种将个人贡献与企业创新深度绑定的做法,不仅让技术成果有了更鲜活的标识,更在大漠深处树起了一座座精神标杆。
2024年,采油四厂首次以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刘守朝的名字命名了“守朝自动取样器”。这项发明解决了高气油比油井取样难的问题。同时,油藏技术员李文亮研发的底水凝析气藏预警技术被命名为“文亮水侵预警法”,在35口井试应用后,显著延长了高产井无水采油期。
今年,命名热再度在顺北火出圈。工程技术员魏鹏飞参与创新的超深井大尺寸套管修复技术,在全国创新方法大赛获得二等奖。电力专家杨彦冬针对沙漠电网晃电难题创立的综合治理体系,彻底根治了这一困扰顺北多年的顽疾。
用发明者姓名标注科技成果,古今中外都有先例,这既是对知识创造者的礼赞,也是技术传承的独特载体。在石油行业,大庆油田的“王启民高效采油法”、塔河油田毛谦明的“三矛牌高压注脂泵”,都已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注脚。
在采油四厂党委书记罗荣看来,命名绝非简单的符号仪式,顺北油气田面临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开发等世界级难题,需要无数“无名英雄”的破茧突围。截至目前,4项命名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随着顺北油气田向千万吨级规模迈进,采油四厂计划将命名机制常态化。“我们将持续挖掘典型,让更多技术成果带上创造者的烙印。”罗荣表示。
据悉,该厂已建立创新成果申报评估流程,通过一系列技术的命名推广,将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到实践的转化通道,也将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顺北创新品牌。
“看到同事的名字变成技术品牌,我们追赶超越的劲头更足了。”年轻技术员易龙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