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黎明:“绣”出老油田开发新图景

一头扎进非常规油藏研究领域,黎明就没给自己设终点。14年来,他研发出了一套数字化油藏技术,研究清楚了非常规油藏储层的特点,以及储量动用最大化的规律,为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阵地。捧回集团公司东湾1HF井区长7致密油高效储量发现转化二等奖时,他说:“就是要拿出绣花功夫,才能绣出老油田的美好未来。”

2025-06-20 来源:中国石化报

黎明,河南油田非常规储层评价研究专家,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河南油田首届科技英才。

常换芳 范 宁 赵 薇/文 石正文/图

接受采访时,黎明保持着一种秩序感。遇到专业问题时,他会主动拿出一沓纸,或是画出时间轴呈现事件,或是画图讲解原理。

“我是完美主义者。”他总是让办公桌呈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整洁:除了一台屏幕擦得锃亮的电脑,再无他物。延续到工作中,这种习惯就变成了“精益求精”。

从2018年接手河南油田旬宜探区开发工作起,“细节决定成败”便成了黎明的口头禅。“一针一线地‘绣’好开发方案,才能拿到实实在在的产量。”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笃定。

靠着这股精细钻研的劲头,去年他带领增储上产一体化团队攻克了致密油气藏开发难题。从直井到水平井的立体重构技术,再到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制度优化……4项核心技术的突破,让旬宜探区年产量从2.5万吨跃升至4.4万吨以上。他本人也因此荣获集团公司东湾1HF井区长7致密油高效储量发现转化二等奖,被评为河南油田首届科技英才。

细“织”井网,“网”住更多优质储量

“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优质储量转化为产量,而如何实现储量的有效转化恰恰是最难的。”6月16日,讲起动用旬宜探区优质储量的思路,黎明的眉头不由得紧锁。

旬宜探区的油藏属于致密油,采出油本身就难度很大。加上探井所在的井台地表沟壑纵横,建井场难度也很大。工作还没展开,一道道难题就横亘在面前。

“乱麻总能理出头绪,慢慢来。”非常规油藏开发经验丰富的黎明,面对困境始终保持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冷静。

旬宜探区的井台面积只有17.4亩,在这么小的范围如何部署更多的井?黎明背着井位图、卫星定位仪等踏勘工具,深入位于陕西西北部大山里的旬宜探区,实地了解情况。

距离井台几千米的山间道路荆棘密布,两边是陡峭的山崖,不时有碎石滚落。“山路危险,不摸清情况就开展工作更危险。”黎明徒步前往现场,摸排情况。

对现场心里有数后,他又带领团队成员投入各种资料中,一遍遍地研究几十口油井的位置、数量。开发方案都被翻得卷了边,他们终于打开了思路:用直井+水平井立体重构开发技术、大井丛多层楼水平井立体井网优化技术,在有限的井台上建起“多层楼网”锁住地层上中下层的优质储量。

就这样,他们把原计划在旬宜探区部署的井位从15口增加到了30口,动用地质储量700多万吨,实现了储量控制最大化的目标。但黎明清楚,方案落地只是开始,钻井过程才是真正的考验。

那段时间,黎明几乎每天都是深夜才下班。白发悄然在头上“扎根”,面对同事诧异的表情,他笑着摆摆手:“39岁了,该长白头发了!”

逐井跟踪,采出更多效益油

“井位部署成功只是第一步,钻井成功,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回忆跟踪钻井进程的经历,黎明的语气里充满压力。

钻井过程中,钻头在地下穿越,看不见、摸不着,是否能“钻”到目的层,心里没数。黎明和团队成员为每一口井量身定制了三维地质模型,经过4次以上的优化迭代,攻关形成了水平井地震地质一体化建模井轨迹跟踪优化及大型压裂参数模拟技术,犹如把地下的油藏搬到眼前,精准定位每口井的靶心坐标。

去年3月到9月,黎明带领团队成员24小时跟踪每口井的钻进过程。正当一切顺利时,8月的一天深夜,生产现场突传信息:D1-2井钻头钻入了泥岩层!黎明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心脏像被攥紧一样。

如果真的钻离目的层,不仅前期建模全部作废,这口井还可能面临报废。他抓起地质模型图纸,脑海中飞速复盘:砂体走向在三维图上显示连续,怎么会突然出现泥岩?是不是地震数据有盲区?

团队成员围在电脑前反复比对测井曲线,黎明盯着屏幕上的岩性数据,手指在桌面上急促敲击。20分钟后,年轻工程师杨滔突然喊道:“找到了!是砂体间的薄夹层!”确认只是虚惊一场时,黎明才发现后背的工装已被冷汗浸透,黏在皮肤上发凉。

半年的艰辛换来了欣慰的收获:D1-1井、D101井等4口井油层钻遇率达90%以上,目前,平均日产量可观。

“现在想想,这些经历都是财富。有了技术和经验,再难的关也敢闯!”展望未来,黎明目光灼灼。

技术革命,为油藏装上CT机

从事非常规油藏开发工作以来,黎明一直在探索如何用好高科技手段。

一次偶然的机会,黎明在石油论坛上了解到,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借助大数据、大科研平台等,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大中型油藏的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工作。他大为震撼,回到研究院,就立刻召集团队开会:“咱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

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地质工程师负责筛选井位数据,开发人员负责梳理动态资料,IT骨干搭建数据库框架。连续3个月,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后半夜,黎明与团队成员逐口井核对数据,光Excel表格就做了200多个。

“这组压力数据需要再校准。”“建模参数得再试一次。”在反复讨论与修正中,他们建成了包含旬宜探区400余口井20余类静动态资料在内的应用数据库,收录数据3000多万条,形成了涵盖旬宜探区地质研究、建模数模、动态跟踪、开发调整全流程的致密油数字化油藏技术。

应用这一技术,犹如给深埋地下几千米的油藏装上了CT,可以精准把控地下油藏“脉搏”,工作精准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100多口井的资料分析时间从一个月压缩到了10天,开发方案的制作时间从半年缩短到了一个月。水平段长1800米的钻井时间从一个月压缩到了20天以内。

拿到河南油田首届科技英才奖,黎明很谦虚:“这是我的幸运,也是鼓励。在更高的平台,我要把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