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能源勘探这场“地下寻宝”的深度博弈中,物探装备既是打开地层密码的“金钥匙”,又是突破勘探禁区的“硬核战力”。近年来,地球物理公司以装备管理一体化为抓手,统筹推进资源整合、服务保障和智能升级,有效盘活既有资源与现有设备,推动传统物探装备向智能化、协同化转型,打造高效联动的“钢铁军团”,助力勘探项目实现高效、优质运行。
聚合力 破解资源分散困境
2012年,地球物理公司成立之初,200余台沙漠机械设备和几十万道采集设备分属于各分公司,装备调配困难。加之物探作业区域广、装备类型多、市场分布不均等特点,各单位需求不一,设备大量外租与资产闲置并存,公司资源“忙闲不均”。
为打破困局,实现“国际化、集约化、一体化”管理,地球物理公司成立装备管理中心,后整合重组为生产支持中心,以“资源集聚、专业深耕”为原则,将原属华东、华北、胜利、武汉、南方等分公司的机械装备和人员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装备、人员、资金集中管理。他们通过修订完善设备管理办法、设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等11项装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打造公司内部“租赁”模式,明确设备租用双方的“责权利”。并在南疆轮台、北疆昌吉分设两个基地,发挥“生产支点”作用,既能存设备、修机器,又能囤物资、集中人员,为设备建起“后勤大本营”。
提效能 畅通资源流转通道
在解决资源分散 “存量” 问题后,如何让装备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实现跨区域、跨项目的高效流转,成为提升装备效能的关键发力点。通过装备数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生产支持中心“挂图作战”,利用国内东西部、国际国内间不同施工季节窗口期和时间差,见缝插针调配和盘活资源,构建国际国内大循环、国内区域间小循环、分公司内部微调、外部合作补充的“四级循环调度法”,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出勤率和创效能力。
以Sercel428XL有缆仪器这种核心采集设备为例,过去常因区域任务不均衡,每年干三四个月就“窝”在库房休息,是忙半年闲半年的“低效户”。如今,通过统一调配有了“全国行程表”,全年跟着项目跑,不是在沙漠戈壁“听地下声音”,就是在山区林地“捕捉地层信号”,连中间转场和维修保养时间都精确到天,每年综合“出勤”率近300天。
在精准调配的同时,该公司以“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为路径积极开展装备升级改造,自主研发的节点厢式、全地形布放车等多元产品进一步解放人力,降低了野外人员作业强度,提升了节点仪器布放效率。
优服务 夯实设备保障根基
装备强则物探强,但这“强”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撑。为保障装备性能,生产支持中心组建沙漠机械设备、可控震源技术、仪器技术和节点仪器4个保障服务团队,与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起快速联动保障机制,确保每一台设备都不带病上战场,每一个设备故障能实现 24 小时极速响应、问题解决不过夜。同时,该公司推行“双轨保养法”,在施工季,服务保障团队跟着项目跑,每天给设备“体检保养”,把故障消灭在萌芽;修整季,设备运回基地“深度检修”,确保发动机、变速箱等“器官”一个个“体检过关”。
今年3月,在历时三个多月的若羌西项目中,沙漠机械设备保障团队从零起步,用推土机打通138公里沙漠通道,保障即将退役的“沙豹”罐车累计运送柴油超100万升,确保150余车次营地物资按时送达,并将近300车次泥浆粉运至沙漠腹地,有力支撑了项目顺利推进。
自装备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公司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24小时全程在线的“保姆式”服务,为地震项目设备使用提供安心、顺心、舒心的保障。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