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仁 图/文
6月20日清晨,新疆沙雅县发布高温预警,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而在距离县城2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西北油田顺北油气田天然气处理厂的设备轰鸣声,早已穿透热浪,奏响了新一天的奋斗乐章。
8时,运行班班长袁俊杰便带领6名员工,向着两公里外的天然气装置区进发。
经过20分钟紧张有序的交接班和准备工作,9时30分,班前会准时召开。袁俊杰手持图纸,进行任务部署,随后组织班组成员开展安全应急演练。
10时,整点巡检的号角吹响。气区巡检人员刘航和张文斌手持记录本与扳手,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工作。他们逐一检查压缩机、分离器、脱硫塔等设备,抄录现场数据,紧固调节阀门,不放过一个细微的异常。
11 时30分,压缩机区即将开展管线盲板抽堵施工。袁俊杰快步赶到现场,有条不紊地安排岗位人员进行流程切换、现场监护。在施工现场,员工周得崇和付阳戴着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在“蒸笼”中进行阀门拆装操作。
13时30分,从基地送来的午饭,成为大家短暂的慰藉。在值班室里,他们快速解决了午餐,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16时,巡检过程中,刘航和张文斌敏锐地察觉到3号空冷器的风扇皮带有异响。袁俊杰得知后,迅速带领他们进行设备倒运,停机检查更换。
“夏天最怕空冷器出现故障,设备过热了就要罢工。”袁俊杰边说边检查更换好的皮带。
19时30分,下班的时间到了。大家早已喝光了3大杯水,衣背上留下深深的汗迹。
白夜班交接后,装车区的冯学平和张永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由于白天酷热难耐,轻烃和液化气的装车工作被安排在夜间进行。作为高风险区,装车区容不得半点马虎。冯学平手持硫化氢检测仪,在装车区来回巡逻检测,并不时观察罐车液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
大漠的夜晚总是来得格外迟。直到22时,太阳才恋恋不舍地落下,户外逐渐变得凉爽。第二天2时,他们才装完最后一罐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休息。
在生产运行基地的中控室里,夜班人员何冬冬、何延明等4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参数的动态变化。
6时,东方泛起鱼肚白。气区的夜班人员于亚庆和边鹏飞手持钢瓶,来到天然气外输阀组取气样。“每天早晨取一次样,上班后送到130公里远的检测中心化验,要确保天然气外输质量。”于亚庆认真地取完样,贴好标签,开始详细记录巡检日志。
8时,忙碌24小时工作正式结束。
在顺北油气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基层班组。每天,员工们都身着那醒目的红色工衣,穿梭于大漠之上,忙碌的脚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