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刘殿清:为油气勘探难题拿出“最优解”

2025-06-27 来源:中国石化报

刘殿清,经纬公司西南测控公司测井工程专家、测井项目部经理,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19年扎根测井一线,刘殿清始终瞄准卡脖子难题。从全可溶桥塞国产化到泵送射孔工艺突破,他带领团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解决卡脖子难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研发出12款国产桥塞,单支成本缩减到原来的10%,多项技术突破助力公司在川渝页岩气开发中创效 4.1亿元。

单旭泽 邵晓玲 文/图

6月10日,在经纬公司川渝工区,西南测控公司测井工程专家、测井项目部经理刘殿清和技术团队正专注地对小直径国产可溶桥塞的新结构设计进行评价和试验。

这是他们完善国产全可溶桥塞系列产品的一个关键环节。

41岁的刘殿清扎根测井一线19年,技术精湛。作为测井工程领域的专家,他勇挑重担,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为油气勘探难题拿出“最优解”,在元坝气田建设、川西增储上产及页岩气大开发会战中多次获得表彰。

“测井工匠”的科研攻关“马拉松”

朴实勤勉、话不多是这位“测井工匠”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一谈起工作,他就滔滔不绝,像换了一个人。在科研攻关“马拉松”中,他步履不歇,一次次朝着成功冲刺。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殿清承担着经纬公司“十大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全可溶桥塞”的研制工作。

进口桥塞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在生产急需时往往无法及时供应到位。为了不受制于人,也为了使我国石油勘探技术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刘殿清将卡脖子的清单,化作现场的请战书,带领青年技术骨干组成桥塞研制突击队。

“解决卡脖子难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从工艺、材料及结构上突破。”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刘殿清把自己钉在实验室里,从优选材料和结构设计着手。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一次次击打着他和团队的信心,但刘殿清不想退。

“困难再多,嚼嚼也就咽了。”经过百余次材料评价、结构设计和室内试验,刘殿清带领团队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溶桥塞。该桥塞能根据施工区域、应用环境的变化调整其溶解时间等性能,100%实现国产化。

如今,这些国产桥塞不断更新迭代,两大结构体系12款桥塞已应用超4000支,单支成本缩减到原来的10%。

卡脖子清单上的难题被逐一攻克,最终化作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有效数据点,描绘出国产技术的完整轨迹。

在川渝地区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刘殿清敏锐洞察技术瓶颈,以泵送射孔技术为突破口,融合可溶材料、模块化设计、集成电路技术等。历时5年攻关,成功形成4大核心技术:一体化泵送射孔控制系统、紧凑型模块化井下工具、可定制的全可溶系列桥塞、特殊复杂井泵送射孔工艺,为川渝页岩气开发提供了经纬方案。

多年来,刘殿清带领团队持续拓展复杂井声波远探测、非常规射孔等工艺技术,主导完成施工3963余层20299簇,成功率达98.6%。这些技术突破使公司在西南油气市场份额跃升到80%,创产值4.1亿元。

解题专家的现场多维“攻坚术”

长年驻扎在西南工区,刘殿清走的是泥泞的路,扛的是攻坚的旗。

2016年盛夏,川渝地区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如火如荼。在重庆永页6井进行射孔泵送施工,现场突然遭遇“对讲机干扰绞车面板”怪象:队员使用对讲机时,绞车面板的张力信号会突然满幅跳动。

刘殿清赶赴井场,发现干扰源来自放大电路——对讲机射频信号在1米内就能让系统“发疯”。

盛夏烈日如火。刘殿清带着各种电路板替换件蹲守井场。他把热风枪对准电路板,一点点融化松香焊锡。“AD623运放抗干扰差,换成INA333!”“去耦电容容值再验算一遍!”

最终,新设计的电路板与绞车面板的距离小于10厘米,也不会被干扰。当绞车里传来欢呼,刘殿清走出井场,摘下安全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类型,其气藏储层结构具有显著复杂性。而在位于中国西南核心腹地的川渝盆地开展页岩气开采工作,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更高的综合开发成本以及更大的工程技术难度。

在攻克这一世界级工程“深地珠峰”的过程中,测井队员在地面操控超深井中的偶极声波探头时,面临着如同戴厚手套绣花般的困境,难以精准把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即便面前是水泥墙,也要靠钉钉子精神把它钉穿!”抱着这样的决心,刘殿清带领团队昼夜攻坚,成功研发出直推存储式测井状态监测系统。针对偶极声波仪器在复杂水平井作业中存在的胶囊易刺破、晶体易碎裂等关键难题,团队创新采用金属网状保护套设计。这一设计巧妙实现了双重功能——既能有效缓冲外部冲击力,又不会对声波传导造成影响,使得测井一次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6.96%。直推存储式系统已在新疆、四川等多地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7600万元,并获得9项国家专利授权。

打造管理标杆“尖刀连”

作为基层的施工单元,项目部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打造出一支高标准、标杆化的“尖刀连”?刘殿清的回答掷地有声——“只有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走进测井项目部,墙上的各种作业流程图格外醒目,流程清晰,一目了然。

“这是项目部历任经理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名队员把示范变规范、标杆变标准。”刘殿清指着涵盖各关键节点的作业指导书,信心满满。

多年来,刘殿清白天井场点“兵”,夜晚屏前布“阵”,将指导书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推行的表单化测井作业流程,将原本依赖个人经验的操作全部标准化。

“过去新员工要一年才能独立作业,现在半年就能上手。”项目部90后技术员刘升肥说。这套流程使作业队标准化100%全覆盖,施工效率提升8%,故障率年均降低1.2%,成为公司的管理标杆。

放射源在装卸、运输和井下施工时危险因素多。对此,刘殿清率先在公司推行装卸源“手指口述”操作规范,以标准规范的动作和指令,让每一个动作都清晰明了,确保员工每项操作心想、眼看、手指、口述,形成习惯。他负责的项目在公司QHSE考核中名列前茅。

在人才培养上,刘殿清在项目部推行月度练兵+季度比武机制,设计复杂工况处理等8大竞赛模块。他推行理论授课、现场实操、课题攻关三维培养模式,践行师带徒机制,为每名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助力徒弟快速成长。近3年,项目部青年技术骨干占比提升至62%,两名员工在2024年全国测井工竞赛中斩获一金一铜,1人被评为中国石化技术能手。

在川渝这片热土上,测井项目部在刘殿清的带领下,变得更加坚实,多次获评经纬公司十佳示范堡垒、文明集体、绿色项目等。

扎根基层19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一路实战实干走来的刘殿清却笑言:“我比较幸运,挑战与难关,都闯过来了。”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