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博誩闻 通讯员 桑 瑶 潘月斌
盛夏的广西,热浪袭人。江苏油田百色油区1号接转站前,“精细管理,精心操作”八个大字赫然醒目。
百色区块于2014年关停,后流转至江苏油田,并于2019年实现复产。目前,该区块拥有油井64口、捞油井25口、注水井4口。“别看我们井口数量多,但单井平均产量低,稳产难度大。”江苏油田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经理陈义宝说道。
多年来,江苏矿业始终坚持“精细管理,精心操作”理念,充分发挥采捞一体化优势,连续5年保持原油产量稳定的良好局面。
责任田精耕细作创效账精打细算
光靠现有油井,不足以实现老区稳产。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江苏矿业根据不同井的特点和产出情况,实施“一井一策”,为每口井制定个性化生产参数。技术人员大量翻阅井史资料,进行邻井比对,通过老井复产,打好“稳产、上产、攻关”攻坚战。“根据油井化验结果,该区域存在低液井、高含水井和稠油井等多种井,只有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副经理潘月昀介绍。新百4-6井于2005年关停,通过查看井史资料、测功图页面、放套管气等措施后,于今年3月复产。复产后,该井增油明显,成为百色油田流转后产量最高的油井。
从2023年至今,百色油区共复产了8口井,其中6口井成为该区主力井,实现了产量箭头上扬的良好态势。“一井一策”使每口油井的生产状态平稳可控,目前,百色油区躺井率持续下降,2024年较2022年下降了67%。
“我们不仅要算产量账,还要算成本账,大账小账都是效益账。”陈义宝说道。为节省成本,技术人员结合地图和道路实际情况,规划出8条行车路线。如今,5辆油罐车按规行驶,卸油后司机统一乘车返回驻地,每辆车每次可节约25公里的行驶里程。
锤炼复合型人才锻造高素质尖兵
6月18日晚上7点半,见习副经理鲁川忙碌一天后,开始每晚的固定工作——整理100多口油井的生产报表。
鲁川是2022年入职的00后,实习期结束后,来到百色油区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他从技术员成长为见习副经理,参与油区日常管理。
初到百色油区时,鲁川签订了一份师带徒协议:由陈义宝担任他的专业技术导师,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采油集输组组长章国新担任他的现场操作师傅。白天,他跟随师傅深入现场,熟悉采捞作业一体化流程;晚上,他按照导师制订的学习计划,学习油藏地质知识,分析老井生产情况。
“刚开始节奏紧张、压力很大,一度想放弃,但在师傅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分析油井数据。”鲁川说道。2024年,他负责的《百色油区注水开发方案研究》课题被列为江苏矿业年度科研项目。
通过深入研究油藏特性并开展现场试验,鲁川先后参与了百63、百51-1等井的恢复注水工作,有效提升了区块地层能量,实现原油增产100余吨。
“施工任务重,我们必须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尖子生’。”陈义宝说道。
百色油区现场设备老旧,故障率高,经常需要维修。从厂家找人维修不仅耽误工期,维修费用也高。2020年,江苏矿业“挖”到捞油工兼修理工的顾国祥来百色油区当设备管理员。3年时间,顾国祥凭借过硬的技术,不仅修好了油区内的多个设备、车辆,还带出了3名维修徒弟。如今,顾国祥既是设备管理员,还兼职干起了特车驾驶员、捞油工、作业工,是大家交口称赞的油井管理多面手。
创新机制聚合力动态考评激活力
6月17日清晨6点,采油工、注水工和驾驶员自发从驻地赶赴雷4-13X井现场,协助作业工完成封井任务,直到早上8点才返回岗位开始本职工作。这一积极主动的行为,得益于江苏矿业推行的积分奖励制度。该制度将员工参与“分外工作”的工时纳入绩效考核,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干事热情。
为了让员工从“干得了”到“干得好”,江苏矿业制定了多种奖励机制。4月,百岗站巡井工发现百49-27井附近埋线管线腐蚀出现漏电,及时上报后避免了安全事故。该公司根据奖励细则,对每名巡井工奖励500元;汛期,巡井工发现油区内废弃的高压线杆倒地,及时处理后,获得奖励800元。
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江苏矿业打破传统模式,将百色油区划分为5个片区,每月将岗检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直接挂钩,实现“以比促效”。每逢月底开展岗检评比,员工根据生产资料、现场安全环保情况、降本增效数据进行“自评+互评”。在最新的考核表中可以看到,片区承包人的奖金最多可相差500元。
“我们通过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力,既保证公司增效,又让员工增收!”潘月昀说。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