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敏
某加能站员工巧用冷柜分时启停的小创新,让设备按需运行,每年竟能节省数千度电。然而,部分员工却对这类“微改善”不以为意,认为数字太小。这种“小数字”心态,正是企业降本增效路上亟须破除的认知误区。
当企业将目光紧盯设备技改等“大块头”成果时,不能忽视了“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等日常细微之处的价值,“微积累”也能产生可观的效益复利。
企业规模庞大,一张纸、一度电的费用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现实中,长明灯、长流水等“微浪费”日积月累,终将形成吞噬效益的“隐形黑洞”。就像冷柜节能的“小点子”,经年累月便能省下不少能耗成本。降本增效恰似往口袋里装物,仅靠几块“大砖头”填不满缝隙,唯有持续捡拾“小碎石”,才能让效益口袋真正充盈。
更重要的是,“微节约”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字本身。当员工从“不屑于做”转变为“习惯性做”时,节约意识便会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某炼化企业在降本增效工作中,对全厂照明进行智能升级改造,人少时降低亮度,人多时恢复正常,通过对照明回路组网监控,不仅能及时发现故障,还显著降低了照明能耗。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降本增效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举手之劳”的坚持。
破除“小数字”心态,需要企业既表彰“大块头”创新,也嘉奖“微改善”贡献;更需要员工明白,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的节约,都是构筑企业效益大厦的基石。唯有让节约成为集体潜意识,才能积细流成江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