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石油创新构建易捷“中央仓、配送中心、易捷门店”三方联动的场景化营销模式。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畅销商品、动态优化库存结构,实现智能调度与精准配送,构建高效智慧供应链体系。前6个月,易捷畅销商品配送效率同比提升30%,物流配送成本同比降低15%。图为近日该公司中央仓员工分拣作业,实时保障便利店商品供应。徐立云 摄 戴明明 文
胜利油田推广智能化修井机降低劳动强度
本报讯 7月2日,在胜利油田辛68更斜72井作业施工现场,一台网电智能化修井机正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油管进行起下作业。井口处空无一人,一旁的司钻房内,一名操作员轻点按钮,指挥着整套系统顺畅运转。从事作业工作20余年的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东辛作业区营二作业项目部司钻闫希军感叹道:“曾经需要4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1人就可完成,再也不用一直盯着井口了。”
过去,修井作业采用“4人1机”模式,尤其是站在井口的两名工人,作业中要重复弯腰,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胜利油田聚焦“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目标,自2021年开始推进修井作业自动化,在修井机配套自动化举升设备、电液控制系统等装置,实现了井口无人值守,全部操作只需司钻一人。2023年底,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网电智能化修井机投入运行。该设备采用AI视频识别技术替代人工肉眼识别,配合自动液压吊卡、液压钳和机械手,实现“一键操作即可连续起下管柱”。
目前,网电智能化修井机在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推广应用5台,已完成220余井次施工,自动起下管柱25万余根,实现了冲砂、套磨铣、打捞、解卡等常规工序施工的标准化、智能化,使人员劳动强度降低90%。
“装备迭代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业系统‘四提一降’的保障,智能化设备实现了井口、场地无人化,也实现了安全效益最大化。”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经理苏志凯说。
(刘 薇 毕国平)
天津石化首次应用爬管机器人助力检修
本报讯 近日,天津石化首次在装置大检修中应用爬管机器人,在炼油部2号制氢、2号焦化、3号常减压装置完成了炉管内壁及进料管线内检测任务。在2号制氢装置检测过程中,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352根炉管的全面检测。
此次应用的爬管机器人采用内支撑轮式可变径设计,搭载高清摄像头,具备垂直爬坡、过弯道的能力,能够深入炉管内部,对焊缝表面裂纹、腐蚀坑点、表面清洁度等进行无死角扫描。与传统检测方式相比,爬管机器人避免了炉膛内搭架子等辅助工作,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的安全风险。
2022年,为解决装置内工艺管道检测问题,天津石化联合高桥石化、涧光(上海)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共同研发爬管机器人。该机器人适用于直径100毫米~800毫米的管道,具备爬行越障能力,可用于检测管道内沉积物类型及形态,判断管道内是否存在结垢杂物、是否有泄漏,以及精准判断管道腐蚀情况。
近两年,爬管机器人在荆门石化、安庆石化等多家企业应用,管道检测长度超9000米,发现了管道内部麻坑腐蚀、催化剂残留、异物存留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用户。在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爬管机器人多次成功应用于全厂给排水管线检测,为项目现场管线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这些数智化装备能从事危险、繁重和人力所不及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天津石化副总工程师兼装备研究院院长刘景明说。
目前,天津石化有5种不同规格的爬管机器人,应用于管线检测、隐患排查及应急处理等场景。下一步,随着天津石化深入开展研发和实验室测试,爬管机器人将具有超声、漏磁等检测手段,具备最大30公斤负重能力,满足拖曳检测仪器进入管道的需求。
(祁晓娇 王艳丽 郭拂娟)
经纬公司研发远程录井技术实现智能录井
本报讯 6月28日,经纬公司中原测控收到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的表扬信:在卫31-16井施工中,ZY801录井队精准研判地层,拓展了该区块含油层系开发。该队队长魏天亮认为,中原测控公司创新研发的远程录井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助力录井队在复杂构造中成功卡准层位。
“传统录井模式存在着弊端,采用‘1机1井、1机多人’作业方式,效率低、作业风险高,数据共享困难重重。在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只有改革才能破局。”7月1日,中原测控公司技术专家张德安在该公司“慧聚远程录井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前查看各井运行状态。
2015年,该公司提出“远程录井”构想并组建研发团队。历经多年艰苦攻关,成功突破无线采集、组网传输、平台搭建等技术难题,研发出集群化录井综合仪、系列高频无线传感器等软硬件设备。2018年,集群化录井平台技术经集团公司科技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4年8月,该公司建成“慧聚远程录井监控指挥中心”,是经纬公司首个智能远程录井中心,2025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
远程录井技术融合智能化、自动化装备,采取在施工现场智能化采集前端、在指挥中心指导运行的联动模式,通过开放式数据交换与多任务平台管理,实现“1机多井、1机少人”作业,大幅提升了录井数据监测、采集和区域分析能力,推动录井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人工成本节省30%,异常预警响应时效提高40%。
今年上半年,在37口井远程录井作业中,该系统精准捕捉工程类异常553次、气测类异常431次,异常预报准确率和油气显示发现率达100%。今年4月,中原油田方3-1井取芯钻进时,值班人员通过平台监控和报警提示,发现该井大钩负荷骤升,迅速判断出卡钻风险,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目前,我们在中原和西南工区建成9支远程录井队伍,通过‘现场采集-慧聚远程录井监控指挥中心监控-专家决策’闭环管理,实现跨区域1000公里外的远程实时录井。”该公司副经理万利说。自3月以来,远程录井技术先后亮相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胜利工区第三届板块产品及技术互供交流会等行业盛会,吸引众多与会人员关注。(王 鹏 杨宝众 张翔霞)
茂名石化引入AI系统监控设备预制安全
本报讯 近日,茂名石化在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建设中,把AI视觉智能化安全监测系统引入设备预制现场,通过设置智能监控设备,确保对设备预制作业进行全天候监控。
AI视觉智能化安全监测系统由中国移动开发,深度融合物联网、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茂名石化依托厂区现有监控网络,将该系统应用于3个设备制造基地,进行全天候安全监测,精准识别高空作业人员装备佩戴不规范、吊装作业流程不合规、人员作业时玩手机、意外跌倒等15类安全隐患。同时,该系统具备高效的响应机制,一旦发现隐患,立即发出报警,并将隐患的具体位置、违规行为类型等详细信息,精准推送给相关管理人员。
该系统能自动留存报警截图,为后续安全管理追溯与分析提供有力证据,通过“发现-报警-推送-留存”处理流程,有效确保作业全链条管控。同时,该系统拥有自我学习与优化能力,通过对海量监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持续改进算法模型,不断提升隐患识别的准确性与响应速度。自5月投入运行以来,已成功发现多起危险行为,提升了安全监管的精准度。
“AI智能监测系统的引入,标志着大项目安全监管从过去‘人眼盯控’的管理模式,迈向‘智能守护’新阶段,为项目建设筑牢了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供应中心信息化专员苏斌说。
(黄国梅 曾思粤 苏 斌)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