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学朋 宋 峥 文/图
摩旅和钓鱼,一动一静两个极端的爱好,在江汉油田采气一厂红星净化站站长谭定勋身上和谐共存。
17年前,这个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小伙子,一脸腼腆地来站上报到时,时任净化站站长、如今的厂天然气处理专家朱江一眼就“相中”了他。
跟着师傅朱江熟悉流程时,谭定勋能在装置前一待就是半天。从外面看去,装置岿然不动,只有显示参数的仪表数字在不断跳动。谭定勋也是如此,脑海中不断模拟着流程,记忆中的参数与仪表反复对照印证,直到分毫不差。那一刻,他的眼睛如同装置的仪表,闪着光、发着亮。
朱江把这种入静状态叫“琢磨”,琢磨才能“入境”。只有进入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净化站“掌门人”。
两年后,朱江放心地将站点交给他。谭定勋不负所望,把站点带成五星级站库。2015年涪陵会战,他管理的白涛集输站更是荣获集团公司、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等多项称号。
回忆起当初的慧眼识人,朱江对此倍感自豪。
然而,从2023年开始,已经从涪陵回到采气一厂继续担任站长的谭定勋静不下来了。
随着油田对红星地区地质认识上的突破,红星500亿立方米增储工程全面上马,初期9口井同时开钻,完钻试气后产量远远超过了该站最大处理能力,老站两套日处理能力50万立方米的装置进入了满负荷运行,谭定勋的工作状态也随之进入了“满负荷”。
为了守好站,谭定勋把家搬到离站仅1公里的妻子学校宿舍。天色蒙蒙亮,他就悄悄起床进站,开始第一趟巡检:这是山里气温最低、人最易困、装置最易出问题的时刻。
在中控室里,谭定勋在查看完设备的运转数据,以及夜间的生产情况后,拿着手电深入装置区,配电室、锅炉房、吸收塔、压缩机……悉数检查。工作10多年,他闭着眼睛都能在装置区里走一圈。
日落月升时,谭定勋完成最后一轮巡检才返回宿舍。即使是在宿舍里,他睡得也不安稳,手机放在枕边,铃声一响就惊醒。
这一年,谭定勋带领团队处置紧急情况18次,完成特殊作业150项、零星维保326项;更新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5万余字内容;组织取样化验6000余次,圆满完成70余次安全检查。此外,他还牵头完成了全站编制重组,并承接了采气井管理和无支撑剂压裂液预处理等新任务。
与此同时,新净化站的建设也提上日程。在老净化站外,依托山势,江汉油田在狭长的山谷中,硬是塞进了日处理能力180万立方米的红星净化站。
由于站点空间受限,如何把数百台设备合理安放成为最棘手的难题。谭定勋反复勘查现场,对照图纸,在脑海中一遍遍模拟管线、电缆和设备布局,为新站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操作经验参考。
新站施工的同时,老站依旧要确保正常运转,各种突发状况的出现逼着谭定勋进行“大脑风暴”。针对装置负荷大、贫液温度过高影响脱硫效果的难题,他建议加装30万立方米脱硫装置强制贫液冷却器,使贫液温度降低近10摄氏度,脱硫效果显著提高。面对克雷登锅炉维修难题,他精准测量后提出创新方案:炉体吊起后用滑轨平移出大门维修,实现不停产、不拆房、不拆墙。为缓解增产压力,他提议并迅速行动,将涪陵工区备用的脱硫撬调至站上安装调试成功。
除了这些“大工程”,他们还实施了火炬头防风改造、锅炉并联运行等60余项技改。那段时间,谭定勋几乎24小时驻守站内,拿着图纸在中控室与装置区之间往返,一条条指令从他这里精准发出。
2025年4月17日,谭定勋指挥外操岗员工稳稳地打开了进气阀门,原料气从老站倒入红星净化站,试车一次成功,中国石化首座含硫页岩气净化站正式投运。
试车成功的那个周末,谭定勋驾驶着机车,在引擎的轰鸣中驶上熟悉的山道,久别的风迎面扑来……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