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霞,沧州炼化设备工程部综合组组长、静设备管理专家,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
张元旺 文/图
安全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吕红霞大半张脸。90斤的身板裹在蓝色工装里,显得有些空空荡荡。
完成第二轮夜班巡检,吕红霞放慢脚步,纤细的身影,在庞大的装置下更显娇小。20多年了,从操作女工到静设备专家,吕红霞在塔林里摸爬滚打,像个女侠撑起了沧州炼化设备专业管理的半边天。
需要的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
从大学毕业进厂当上操作工,到成为专业里“说说道道”的静设备管理专家,吕红霞的岗位变了、职责变了、担子重了,但几乎没有改变的是她90斤的体重。然而仅有的一次例外,却又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刚进厂没几年,车液装置开始大修改造。当时,身为设备技术员的吕红霞正在休产假。
儿子只有4个月大,正是“咿咿呀呀”最离不开妈妈的时候。吕红霞尝试着将孩子撂给老人,提前一个多月结束产假,换上工装,走进了检修现场。
落实检修方案、协调施工队伍、严控检修质量……她干得井井有条,至于儿子在家哭成啥样,不敢多想。
一个半月的检修,吕红霞的体重骤降至75斤。有人觉得,她在检修现场忘我工作的画面,就像她的名字——“红霞”一样,让人温暖。有人却说,装置离了谁都能转,放着产假不歇,让人不能理解。吕红霞不后悔,她说:“关键时刻就得站出来。”
吕红霞的成长之路,是用一次又一次关键时刻“站出来”铺就而成的。在她看来,“站出来”不仅是岗位职责的要求,更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前些年,静设备专业缺少人手,已经在动设备专业干得游刃有余的她,二话没说“转了行”,埋头一干就是七八年。集团公司推广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她被指定为公司牵头人,没黑没白地建体系、搭平台,顺利通过总部验收。2025年初,设备工程部成立综合组,统筹管理设备支持中心和检修等综合性事务,兼职组长由谁来干?领导思前想后,把目光再次投向她。尽管自身担子已经很重,可她又一次“站出来”。
“站出来”就意味着扛起新的责任、迎接新的挑战。20多年来,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站出来”,让吕红霞身心得到成长和锻炼,用汗水浇开霞光般美丽的花。
再大的困难,全力打拼就能赢
吕红霞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的铁粉,只要有比赛就不想错过,白天没时间,晚上回家也要看回放。
看比赛时,吕红霞十分投入,运动员们咬紧牙关的坚持、逆境中破局的智慧、关键时刻放手一搏的勇气,都激励着她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10多年前,车液装置并入炼油一部,许多技术人员的分工进行了调整,吕红霞也不例外。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从小装置走出来的技术员,却接手了核心装置的核心设备——催化大机组和锅炉中压蒸汽系统。
“你能行,放心干吧,我们给你兜底!”领导的信任,给予她很大鼓励。可紧接着到来的装置大修改造,却让她有了还没热身就要参加决赛的感觉。
设备台账堆得像座小山,她逐页翻看,并对照检修计划到现场逐项核实。她给自己下任务,白天干不完的活儿,晚上加班也要干完。
夜幕下,忙碌穿梭在装置里的这个弱女子,带给人们的是拼搏的力量和感动。
吕红霞不光有拼劲儿,还有“打赢比赛”的巧劲儿。她给需要更新的阀门和管件发放“身份证”——哪个项目的、位置在哪、什么材质,一目了然防止用错。指挥大机组开停机,她制作了70多张标准作业指导卡,规范操作步骤,沿用至今。
拼劲儿加巧劲儿,让检修画上圆满的句号。
负责大机组的那几年,有许多攻坚克难的往事,让吕红霞至今难以忘怀。烟机组长周期高效运行攻关,就是其中一件。
烟机组是催化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一有风吹草动就很可能引发停工。吕红霞针对机组存在问题,查阅资料、外出调研,带领团队合力攻坚,先后实施了特阀改造、静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个技改项目,并制定了精益化调整方案,创造了双级烟汽轮机长周期运行515天的历史最好纪录。
2018年,吕红霞被正式调入设备工程部,改行做起了静设备专业,其间,沧州炼化加热炉热效率排名始终保持在石化系统前列,她也一步步成长为公司静设备管理专家。
大胆的管理,守住底线扬正气
跟吕红霞打交道久了,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她敢说敢干的“女侠”风范。这种风范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在关键时刻彰显无遗。
2021年装置大修期间,制氢转化炉需要更换炉管和集合管,吕红霞对设计院选择的材质提出了质疑,并找到相关负责人大胆说了“不”。
可是,设计方坚称“没有问题”。
吕红霞敢于说“不”,是经过了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她列举出了系统内同类装置、同一部位采用这种设计而导致泄漏的案例,同时给出了自己的材质选择建议。
“不能随意变更,除非你写申请、公司领导签字。”设计方态度依然坚决。吕红霞二话没说,一份关于制氢转化炉升级改造材质变更的意见,很快就摆在了公司分管领导的面前。
装置运行结果证明了吕红霞判断的正确性。在她的坚持下,制氢炉管升级改造后,已经安全平稳运行超过一个生产周期,远超大家的预期。
成为静设备管理专家,吕红霞除了负责常压储罐、加热炉和锅炉的专业管理工作,还要负责静设备所有技术资料的审核、把关,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审图纸、跑现场、开会研讨,成了她的工作常态。她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不管工作有多忙,标准不能降低,发现问题要追根溯源。
一次值班巡检,她发现炼油一部增压机巡检记录数据和自己实测值存在偏差。本来,发现问题并告知相关人员,这已经尽到了责任,可她不肯就此罢休。为了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她跟随班组人员到现场复测,最终发现,电机非驱动端振动检测选取点位有问题,造成了数据不准确。她当即做了纠正,还与运行部设备负责人沟通,提出了规范检测点的建议。
其实,这一问题原本不属于静设备专家管理的范畴,但她说:“凡是在我技术认知范围内发现的问题,我必须提出来、解决好。”
吕红霞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去年夏天装置检修,看到新入职没多久的员工张爽蹲在高温炉管下举着测温仪坚持让施工方重焊法兰,老师傅武国忠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提前结束产假的年轻妈妈——同样的执拗,同样在钢铁森林里,让专业的霞光一点点漫过塔罐的轮廓。
或许这就是传承:不是某个人成了“第二个吕红霞”,而是更多人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让整个装置区都亮起不熄的灯。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