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学朋
透心凉的啤酒在大杯中泛着细腻的泡沫,红艳艳的小米辣点缀在翠绿饱满的毛豆荚上,魔芋片堆在翻涌着细密油花的烤鱼盘中……
“干一个!”头一仰,“咕嘟咕嘟——”半斤啤酒下肚。凉意由内而外滋生,黝黑后背上,汗珠子顺着脊背滑下来,滴到地上,在毒日头下忙活了一整天的暑气,顿时无影无踪。
每晚7点,五七夜市,是我们采油工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夜市长仅百步,却挤着二三十家夜宵摊,隔壁是菜市场,边上是江汉油田的采油站,再然后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一台台抽油机。
五七夜市虽是简陋的,却也是烟火气最浓的所在。这里曾经是江汉油田会战指挥部所在,整个夜市被采油1队等5个采油队及钻井处等单位包围起来,每天暮色降临,白日里空寂无人的夜市陡然沸腾起来。
夜市的常客大多数是油田的工人,背心短裤拖鞋是标配,早些年背心上还写着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钻井处成立三十周年等字样,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单位的,这些年统一换成了红工衣。作为一个会战单位,东南西北的口味、酸甜香辣的滋味一应俱全,夜市也是投其所好各有绝招。而夏日里的夜市最是热闹,在这里,不仅仅是吃饭,更是油田人特有的社交场所。
锅铲翻炒飞舞,油花“滋滋”冒烟,菜刀在案板上“咚咚”作响,白炽灯的电线在竹竿上缠了两圈,松松垮垮地挂着,昏黄的光打在油亮的灶台和摊前的方桌上。煎烤烹炸的香气搅在一块儿,成了股呛人却偏勾着人往跟前凑的油烟,在夜市上空飘来荡去。老板随手从旁边拎起几盘蚊香,掰开支架塞在方桌底下,青烟慢悠悠地往上冒,把嗡嗡叫的蚊子赶得远远的。
老板在油乎乎的围裙上擦了擦手,摘下别在耳朵上的圆珠笔,飞快地划着菜单,那边竖着耳朵听着的老板娘已经动起手来,抓起毛豆择掉蒂,捞起卤好的花生装盘,红亮亮的辣椒在案板上滚了两圈,“咔嚓”一刀就成了段,动作麻利得很。
其实,大多数来夜市吃饭的人,都有固定的摊位,甚至连吃什么菜都相对固定,熟了,甚至一个眼神老板都能领会。
潜江小龙虾是本地美食,所以来夜市,小龙虾是必点的。小龙虾上桌才算正式开吃,盐水毛豆、卤花生和拍黄瓜是绝配,人多了,会再加一道特色烤鱼,或者点上一把羊肉串、烤苕皮,酒一律是啤酒,老规矩是先干三杯。
吃倒是次要的,凑一块儿聊天才是正经事。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哪个队的抽油机换了新配件,家长里短,工作琐事,絮絮叨叨没个完。
酒酣耳热之际,话题最终会绕到工作上的委屈处,嗓门不由自主地拔高,唾沫星子横飞,正说得热乎时,当事人说不定就从哪个摊子后面钻出来了,端着杯子左右一搡,挤进来坐下,自来熟地抄起筷子就吃。酒杯一碰,疙瘩、别扭,随着汗珠子“吧嗒”砸在地上,全没了。
明天换上红工衣,井场上该较真还得较真,依旧会为了个操作步骤争得脸红脖子粗,活儿干完了,晚上夜市接着凑。这喧闹的夜市,就像口大铁锅,把油田汉子们的兄弟情,熬得满是烟火气,稠得化不开。
9点多是夜市的另外一波小高潮,油田子弟学校上晚自习的油娃们下课了,把自行车支在路边,书包挂在上面,不用怕丢,满地都是熟人。他们直奔父母所在的夜市摊,几串羊肉、一碗蛋炒饭,再配一杯冰花,还有一碗专门留的虾尾巴,三下两下扒完,抹抹嘴,蹬着自行车回家写作业去了。
夜市散场,没有离别的凄凄切切,只有意犹未尽的石油人,在清朗的月光下勾肩搭背地走着,哼着跑调的歌,渐渐远离了夜市的烟火。可明天,他们也许还会出现在这儿。
一年又一年,五七夜市的烟火不散,让远在涪陵、清河、坪北等地的石油人念念不忘,走得再远,都能闻到那迷人的烟火味儿。
(作者来自江汉油田)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