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墨西哥湾惊涛中,他拖曳万米电缆刷新纪录;南海风浪里,他掌舵救援10名被困者。上海海洋石油局船长唐仕林,用15年时光诠释“宝藏”的分量——

“宝藏”船长的深蓝航迹

2025-08-08 来源:中国石化报

杨 涵 刘建超/文 冯帅杰/图

翻开上海海洋石油局船长唐仕林的航海日记,里面记录着中国石化海洋勘探的多个第一:在墨西哥湾惊涛中指挥拖带万米电缆,刷新二维地震拖带纪录;参与中国石化首艘多缆物探船“发现6号”建造和下水作业,助推挺进国际高端物探装备行列;执舵公司首艘DP(动力定位)工程船“勘探409轮”,在极限海况下精准“绣花”……

这些印记勾勒出“宝藏”船长不断向深海远海挺进的蔚蓝航迹。

“登上甲板的那一刻,脚底下的铁板直震,往远看天和海混在一块儿,没边没沿的。”回忆起第一次站在钻井平台的情景,唐仕林的眼里星光闪烁。这位从山区走出来的汉子,骨子里奔涌着对大海的向往,高考选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航海专业。

敲铁锈、刷油漆、洗甲板……再简单的琐事,他都干得一丝不苟,“船上的活儿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为了安全”。

2013年,“发现6号”迎来东海三维地震作业“首秀”,时任三副的唐仕林,一头撞上了职业生涯中堪称“地狱级”的考验——拖曳10根近7000米的电缆,在渔船密布的海域穿行。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进入作业区后,他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渔船,如同迁徙时节的候鸟群,几乎堵塞了所有航道。巨大的压力让他心里直打鼓:这任务能完成吗?万一设备撞坏了怎么办?多缆拖带如同在海上铺开一张面积约1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巨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作业就会前功尽弃。

整整4个小时,他化身战场指挥官,船用、渔业对讲机轮番切换,一边指挥周边10艘护航船为母船“开路”,一边保护水下设备,还要时刻留意安全撤离路线。

三维地震作业如同给墙“刷漆”,若因干扰出现“空白区”,就必须调头补测,作业成本将大幅攀升。当“发现6号”最终突出重围,老船长冯国强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是块当船长的好料子!”

一步一个脚印,汗水浇灌了15个春秋,唐仕林终于稳稳地站在了船长的指挥台前,然而还不到两个月,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

2024年2月19日,南海风高浪急。正在“勘407轮”执行重点井作业任务的唐仕林接到三亚海事局紧急呼叫:附近一艘帆船遇险,10人被困,情况紧急,急需救援!

唐仕林望向海面,眉心拧成了疙瘩,两秒的沉默后,猛地抬起头:“暂停作业,立刻回收水下设备!全速赶往救援现场!”

一声令下,全船35人迅速行动。然而被困帆船体积小,缺乏有效的定位信标,雷达回波微弱难辨,其漂移轨迹只能依靠推算。“二副,调集所有相关海图!大副,立刻分析最新气象资料和风流潮汐数据!”唐仕林的大脑飞速地运转着。

全速航行两个多小时后依然一无所获,焦虑和挫败感蔓延开来。

“坚持!扩大搜索范围!轮机长,加大马力!”唐仕林的声音稳如磐石。他紧抿着嘴唇,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可疑的波动点。“船长!就在前方!”二副的喊声撕开了凝重的空气——在近5小时的搜寻后,终于在距离推算位置仅7海里处发现了被困目标。

唐仕林立即通过对讲机安抚:“别怕!我们是中国石化勘407轮!我们来救你们!”最终,他们成功护送遇险船只安全返港。

万一搜救无果怎么办?面对追问,唐仕林的回答朴实而坚定:“那一刻,脑子里没有‘万一’,只有‘必须’!因为我们是离他们最近的船!”

夕阳如金,泼洒在宽阔的甲板上。唐仕林凭栏远眺:“大海赋予我很多东西,勇气、信心和力量。每次站在驾驶台前,看太阳跃出海面,就觉得这海,永远都看不够。”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