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饭盒里装着家的味道

2025-08-13 来源:中国石化报

单旭泽 何标儒

中午,阳光透过厨房的纱窗洒在地面上,高滨正站在灶台前翻炒一锅土豆丝。案板上的芹菜切得细而齐整,蒸锅里的米饭嗞嗞冒着热气,这是妻子最爱吃的家常菜。

高滨是经纬公司胜利地质录井公司SL260录井队队长,昨天刚完成高斜581井的备料工作,今日难得休息,特意系上围裙给妻儿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

“高斜581井要提前上钻,设备必须尽快搬迁到位!”菜还没出锅,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高滨的手顿了顿,锅铲在铁锅边缘磕出一声轻响。

“来不及在家吃了,我帮你装饭。”妻子麻利地拧开保温桶,土豆丝混着芹菜被匆匆铲进去,滚烫的米粒簌簌落在桶底。多年的陪伴,妻子早已习惯了录井人的这种突发情况。

拉上行李箱,接过饭盒,高滨抱歉地笑笑,跨出门,迅速关上,怕看到妻子那绵长又牵挂的目光。

一日三餐,日出日落,食物总是平凡日常最好的慰藉。但为了保障油气勘探的施工进度,胜利录井人的一日三餐总要让步。

在高滨的指挥下,录井设备安全装车,吊卡车驶出东安大院时,坐在副驾驶后面的地质技术员邵保杰通过车内后视镜,看见队长将饭盒放在膝头、抱紧,忍不住打趣:“嫂子这爱心便当,怕是又要捂成宵夜喽!”车里响起一阵善意的哄笑。

高滨笑笑,视线扫过后视镜——后面跟着的5辆车在搬迁扬尘中,连成一条钢铁长龙,头车的“SL-Advantage”的设备标识,肩负着甲方的信任、队伍的效率、质量的保证。

16时,录井设备到达井场,井队现场安全主任监督发出指示:“设备要赶在18时30分前完成就位,之后现场不允许吊装作业。”两个半小时的倒计时,已不容许其他任何事情的占用,哪怕是吃一口饭。

高滨把饭盒放在车里,迅速与井队平台经理确定设备就位位置,安排各搬迁车的入场顺序。担任吊装指挥的他,每一个手势都在守护着现场的安全。

18时10分,远处的晚霞已悄然升起,落日余晖照在最后一栋就位的营房上,也映红了高滨的脸庞。

已是满头大汗的老师傅李海波凑过来:“高队长,弟妹给你准备的好吃的,能分一口不?”

“行!”高滨乐呵呵地答应,转身正待去车上取饭盒,井场上却传来响亮的一声:“来人,调整一下营房角度。”两人匆匆奔向井场,饭盒被抛在脑后。

在忙碌的施工节奏下,停下来好好吃一顿饭,变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设备就位后,全队没有休息,又开始了设备营房的整理、接电等工作。23时,钻台上的照明灯劈开浓墨般的夜色,高滨和队员仍不停地往返于仪器房、循环罐、钻台间,直到所有信号灯在仪器房显示屏上连成红黄绿交织的“星河”,他才瘫坐在仪器房内,拧开饭盒。

对于录井人来说,井场就是食堂。夹了一筷子土豆丝放进嘴中,酸酸辣辣的,虽然已没有热气,却让人觉得心里甜甜的。

次日中午,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完毕,验收人员详细检查了每一个传感器的安装、每一项参数的标定。“传感器安装标定无问题,钻具管理台账无误,色谱标定合格……”随着现场地质监督逐条落实确认,高滨和队员们昨天的工作以零问题顺利通过验收。

高滨走出井场,打开手机,看到妻子发来的消息:“记着好好吃饭,等你回家给你做红烧排骨。”高滨疲惫的内心,一股暖流直抵胸膛。

石油人的饭盒里装的从来不只是饭菜——还是妻子把等待腌成了咸菜,是兄弟们把风雪嚼成了馍馍,是录井人把那些未能围坐共食的时光都酿成了地底下滚滚流淌的石油。只有将那些耐心的等待、风雪的磨砺、错过的团聚,填进录井传感器的每一次标定,化作数据的每一次闪烁,钻头与岩石的不懈冲击声,才是录井人心灵深处最有力、最炙热的告白。

工作虽苦,但饭菜很香、日子很甜。在录井人心中,每一轮施工完成后回家,推开门,桌子上飘来的饭香,是他们最想念的味道。

(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