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油 缘

2025-08-20 来源:中国石化报

丁玉萍

在我工作的字典里,休假回家,完假回厂,一个回字,家和厂,都是归属。石油赋于了我们这群人特殊的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意义,这也许就叫命运。若要追根溯源,竟不知所以,跌跌撞撞,就走到了今天。

枯燥无聊的旅途,特别容易胡思乱想。当车走在一个叫三角地的地方时,突然一个绿底红字的招牌映入眼帘,上边写着“油缘宾馆”,在那片土黄的戈壁上,盈盈地呈现草绿花红的春色。

这个在戈壁上长达一公里的弯月形石油小镇,因石油而繁华,又因通往轮台、库车和沙雅三条公路交会围成的三角而得名。油缘宾馆则是这个镇最豪华的宾馆,是戈壁上招待最尊贵客人的下榻之处。几个休假来回,我数次和它擦肩而过。我默念着“油缘”二字,一道人生难题瞬间解锁。

哦,和石油的一生情缘,似乎是命中注定……

我出生在被历史浸透的河南南阳一个名叫沙堰的小镇上,这里的土地古老而贫瘠,人们固守着这份宁静。石油人的到来,打破了平静。不堪重负的简易公路上,满载着石油会战队伍和物资的车辆来往穿梭,笛鸣不断。他们就驻扎在镇南边的礼堂里,有的住在农户家。48道杠杠服、厚绒绒的火车头帽、结结实实的大头工鞋,粗犷又豪气,大街小巷,处处都是他们流动的影子。

20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二年级。学校里也来了好多新面孔,他们是随父母来参加南阳油田大会战的油田子弟。他们的到来,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闻到了一股新鲜的气息。油田子弟教我们跳橡皮筋,给我们讲新疆、大庆、玉门风情。那自豪的神情,羡煞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我的同桌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白白净净的女孩,名字和模样都不记得了。印象最深、最耐人回味的是她送给我的那一把葡萄干,年少的我当时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这葡萄干了。

油田真好,油田的孩子真幸福。那攥在手心里变软变黏、吃起来甜甜的葡萄干,便是我心中最初的石油味道,也催生了我对油田的向往。

1983年,我如愿以偿来到河南油田,成为河南石油报创刊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也开启了自己的新闻事业。

1984年元旦,伴随着新年钟声,飘着“油香”满带“油味”的河南石油报创刊号诞生了。手捧报纸,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刊发在“创刊号”第二版右上角,顷刻间泪流满面。转眼41年过去,再看一眼珍藏箱底、已经泛黄的创刊号,仍心如潮涌。

四开小报,套红印刷,散发着铅印时代的墨香。报纸印刷简朴,但在我心里,一点不比当今印刷精美的报刊逊色。

20世纪90年代,一枚鲜红的箭头直指塔里木。西部大开发热潮涌动,塔里木的“两新两高”体制,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的石油精英。到西部去,到塔里木去,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为石油而行,为石油而歌。

梦想成真!我和丈夫双双来到新疆,参加了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用心跳伴着石油石化前进的步伐,用饱蘸浓情之笔记录着石油人“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情和壮举。作为塔里木石油报的首席记者,丈夫写出了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报道,获得了很多新闻奖。不幸的是,丈夫因患重病于2009年3月离世。他把生命最后的岁月留在了塔里木这块热土上,塔里木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归宿。

人生的海洋中总有一些难忘的航行,于我而言,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是新闻工作的历程。在采访的路上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听到了最好的故事,也真切领悟了“新闻”真正的含义。41年来,写了多少篇新闻报道我没有统计过,获奖的新闻作品也不计其数,油田十佳记者等荣誉称号已成往事,但那飘满“油香”的四开小报,那燃烧着生命灵魂的“油味”作品,全都化为一种浓浓的石油情绪、一种难以言说的石油味道,深深烙印在了我的生命之中。

2018年,一张“光荣退休”证书,并未能给我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因为我爱石油,更爱寻访在它身上发生的血汗泪水浸泡的故事和生命的交响乐章。于是,我又一次踏上新疆这片热土,走进西北石油人的精神世界,去品味他们平凡而珍贵的经历,感受西北油田的沧桑巨变。地质锤、马灯、电台等老物件,“井场婚礼”“卷席筒”“半壶水”等感人故事,无不蕴藏着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让人心生亲近的力量……

(作者来自西北油田)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