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首页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高层动态 电子报
媒体看石化 融媒作品 企业·动态 党建·政工 科技·人力 管理·法治 文化·生活
首页 企业 · 动态

西北油田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抓手,推动实现井控应急抢险“无人化”作业、“智能化”指挥和“精准化”操作,为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构筑坚实安全屏障

智能技术驱动井控应急抢险效能升级

2025-09-24 来源:中国石化报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杨东辉

无人机航拍采集数据,快速生成数字孪生现场模型;百余米外,队员遥控多功能机械臂精准清除井口障碍物;输入坐标后,无人驾驶的旋挖机自动行驶到事故井口完成重置作业……近日,西北油田治安消防中心应急抢险仿真实训基地内,一场融合多种新技术的演练,让参观人员深切感受到智能技术为井控应急抢险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井控应急抢险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保障安全的关键环节。面对深层超深层油气藏高温、超高压、高含硫化氢等复杂特性,西北油田深化“大井控”理念,在强化井控安全管理的同时,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抓手,持续升级井控应急抢险能力,为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构筑坚实安全屏障。

“无人化”作业 筑牢抢险安全防线

应急抢险,人身安全是首要前提。近年来,西北油田通过引进、改造、研发多种智能装备,推动井口清障、井口重置等关键作业环节逐步实现“无人化”,从根本上降低高风险环境下可能产生的人身伤害风险。

井口清障是井控应急抢险的“硬骨头”。井口周边高温炙烤、风向多变、障碍物多且杂乱,传统人工携带工具到井口切割、用吊车拖拽障碍物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对此,西北油田联合设备厂家攻关,成功研制出集切割、拖拽等功能于一体的遥控清障多功能机械臂。该装备遥控距离超过200米,可适配复杂工况下的清障作业,工作效率较人工方式提升40%。

井口重置作业的“无人化”更显智慧。传统人工安装新井口时,现场火苗、烟气与水雾交织导致视线模糊,既增加井口对中难度,长时间高温还会损坏装备与新井口。如今,借助卫星差分定位技术,队员只需将事故井口坐标输入系统,一键启动旋挖机,设备便会携带重置装置与新井口精准到位。操作人员在安全区域通过屏幕观察井口情况,远程遥控车辆与装置完成精准作业,作业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60%以上。

“智能化”平台 打通高效指挥“神经中枢”

7月5日,西北油田治安消防中心应急指挥大厅内,大屏幕上实时传回顺中22斜井酸压投产施工保障的监护画面。沙漠无人区的井场与百余公里外的指挥中心,通过应急通信指挥车搭建的自组网基站,实现了“面对面”高清通话与视频联动。

西北油田工区横跨沙漠戈壁,多数油气井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部分区域甚至无通信信号覆盖,曾长期面临前后方信息传递不畅、指挥决策滞后等难题。

近年来,西北油田加速配备并升级应急通信指挥车、无人机、应急抢险单兵智能装备等硬件,搭建起覆盖大部分工区的无线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实现了日常高风险作业现场的实时监测,以及特殊险情下空中侦察、动态监测等作业的远程可视化管理。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让指挥决策更精准。“我们利用无人机拍摄重点区域平面、水源分布、交通道路等基础要素,经三维技术建模处理后生成数字孪生现场立体模型。”西北油田治安消防中心应急抢险大队副队长曹锡介绍,指挥人员可借助模型开展实战推演,快速熟悉重点场站及周边环境,大幅提升预案演练效果。

在高温、浓烟、水雾弥漫的实战场景中,数字模型还能清晰呈现现场地貌、井口损伤情况等关键信息,既降低了队员近距离侦察的风险,又让险情研判更高效、准确。

“精准化”操作 锻造人机协同硬核实力

智能装备的战斗力,终究要靠人的精准操作激活。西北油田在强化应急抢险队员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将培训重心向“智”延伸——新增无人机操作、应急通信链路对接、单兵装备应用、重要装备远程操作等科目,重点提升队员对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与维护能力,练就应对复杂场景的实战硬功夫。

在反复演练中,队员们还持续推动装备性能升级,让“人机合一”的优势不断放大。

通过多次“无人化”水力喷砂切割井口演练,他们发现原装置的切割管与切割枪头尺寸过大影响作业效果,随即开展“头脑风暴”:缩小切割管直径、优化喷嘴长径比、调整切刀走刀速度、更换混砂材料……最终研发出双管双喷头远距离高压水力喷砂切割装置,将井口切割效率提升60%。

“近3年来,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攻关完成51项技术改造,形成全过程带火抢险作业等多项创新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1项。”西北油田治安消防中心应急抢险大队队长路永和表示,这些成果正持续推动油田井控应急抢险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为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构筑起更坚实的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刘小溪 )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