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广袤的蓝色海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坚守谱写着保障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篇章,用严、细、实弹奏着海上“船舶铁军”战风斗浪的交响曲,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但人们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10月1日,勘探312轮党员升国旗。

他们比冷空气更快

午夜11点三刻,南海海面上狂风肆虐,巨浪时不时地冲到勘探312轮驾驶台舷窗上,正值冷空气南下,为了保证航行安全,二副和接班水手提前15分钟走进驾驶台做交接班,熟悉海况和周围船舶动态,确保在零点时以最佳状态开始一天的工作。

“船长说了,等过了桂山北灯就可以再启动一台发电机,把速度提到14节,尽量在明早8点之前赶到。”三副在交班的时候说道。

夜深了,二副与值班水手在驾驶台不时地用望远镜瞭望,密切跟踪电子海图和雷达上的目标显示。船舶被巨浪不停地拍打,毫无规律地剧烈摇晃着,船员早已习惯了这种晃动,他们要与冷空气赛跑,确保第二天准时把物资送达平台。

10月21日,勘探312轮为平台转运物资。

油漆斑斑的工作服

早上8点,40岁的水手长张运峰拿着敲锈锤和油漆桶爬上大桅,一上午敲锈刷漆下来,汗水打湿了衣襟,身上的工作服也搞得油漆斑斑。水手每隔3个月就会为整条船做“美容”, 仅仅一上午的维修保养就会让衣服沾满油漆,所以船上的水手都普遍穿着一身“花衣服”。

10月18日,勘探313轮水手维保钢丝绳。

“主甲板上的工作复杂、零碎、辛苦,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有时晚上还要加班,敲锈刷漆是水手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水手长张运峰说道,“船舶时不时长出铁锈,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对船舶结构造成损伤。” 

10月18日,勘探313轮水手长给船舶大桅敲锈。

主甲板还好,距离海面18米的船舶大桅附近最难保养,上去必须要系好安全绳,从大桅上下来,张运峰稍显吃力,他活动活动双腿,由于长期在海上做体力工作,好多老水手半月板受到磨损。

中午休息片刻,他又穿上油漆斑斑的工作服,带好工具,爬上了大桅……

11月10日,勘探313轮二管轮检查机舱设备。

精益求精的“细节控”

下午4点,接到勘探7号平台精就位作业通知后,勘探212轮立即召开安全作业会议,被称为“细节控”的船长龚鸣带领大家对危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全面排查设备维护保养和运转情况,并详细试验船舶消防及救生设备。

作业开始后,龚鸣手握操纵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参数,在他的前方和侧方有5个操纵屏幕,他熟练地按下按钮,根据天气状况和流向等参数及时调整操纵杆的方向。驾驶员谨慎操作船舶设备,积极与平台沟通协调,保证平台锚位、方向准确。

10月24日,勘探212轮在进行辅拖精就位作业。

历经8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勘探212轮与其他船舶相互配合,顺利完成精就位作业,两个平台之间的最近距离为2.98米,符合作业要求,最终该轮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获得了甲方高度赞扬。

“我觉得我们还是挺伟大的”

晚上十一点,刚刚结束值班的王阿龙,趁着船舶刚刚开航还有信号,赶紧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这个月是儿子的生日,你又回不来了……”王阿龙妻子在电话中说道。

“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公司需要我,我作为党员要冲锋在前,我签订了党员请战书,就一定要践行承诺,等我休假了一定给儿子补过一个生日。”

妻子叹了口气:“理解你,好好工作,在家等你。”

今年,王阿龙已累计在船230多天,面对茫茫大海,他从不畏惧。然而这几年,随着儿子的成长,他开始有些内疚,留在儿女成长中的大量空白,是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爸爸,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们的船了,爸爸好厉害!”

今年,王阿龙所在的勘探311轮多次获得甲方的称赞,还上了央视。“我觉得我们还是挺伟大的”,王阿龙看着手机里妻子发过来的儿子的视频,他自言自语。



文图提供:廖松 宋敬月 李东

编辑:蒋文娟

题图设计: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