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座氢气检测实验室,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我们创新工作室正在全力攻关,助力检测室顺利投营。”11月15日,刘玲带领创新工作室同事正在中国石化(华南)氢气分析检测实验室调试新购的氢气质量检测仪器,为即将投用的系统内首座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氢气检测实验室做好最后的冲刺。
刘玲认真学习氢能检测方法。
现任广东石油检验检定中心经理的刘玲,2001年7月从中山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石油成为了一名质检员,开启了油品质量“守门员”生涯。二十年来,她始终坚守初心,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从普通质检员成长为部门经理,先后获得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质量专业比武金牌和银牌,荣获“中国石化销售企业业务能手”、“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刘玲获得中国石化质量专业技术比武金牌(前排左三)。
刘玲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铁面无私的“铁包公”
“对待油品检验工作必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遇事不怕得罪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刘玲以身作则并告诫其他质检员。
作为油品质量守护人,她比任何人都知道“每一滴油都是承诺”对国家、企业、个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用铁面无私践行这份承诺。
刘玲潜心研发“ICP法检测汽油中铅铁锰硅含量研究”创新项目。
今年7月19日,装载了3500吨92号车用汽油的“圣油”号轮停靠在沙角锚地,她在港口管理局引航站码头与船方委派的质检员一同登上快艇现场逐舱取样。取样途中船方一直坚称他们委托第三方检测结果是合格的,刘玲抓紧时间取完10个样,并将油样从汕头送回质检中心连夜检测。最终检测结果显示,10个船舱烯烃含量均不符合销售公司内控指标要求。任凭船方软硬兼施,想尽办法让刘玲在检测报告上签下“合格”二字,都被刘玲坚定予以退回,她又一次守护了广东石油的质量大门。
“我们要确保每一滴油都是合格的!要对得起消费者。”事后大家问刘玲怕不怕供货商的威胁时,她镇定地说。
刘玲和女工创新工作室成员探讨研发课题。
正因刘玲和她的团队用生命和尊严守护着油品质量,在历年政府部门组织的油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广东石油未发生一起油品质量不合格事件。
技术过硬的“女工匠”
“油品检验来不得半点马虎,毫厘的误差都会给企业信誉和品牌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刘玲常跟大家说的话,也是她日常工作的核心。
刘玲细心操作油品检测精密仪器。
在一次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油品质量监督抽检时,发现有两座中国石化加油站98号汽油抗爆指数比标准值低了0.1个单位,两座加油站可能面临油品封存和遭受处罚的危机。刘玲立马追溯该批汽油的来源,随后判定我方油品质量没问题,那0.1的数据误差很可能是检测数据误差造成的。于是她斩钉截铁地回复市场局申请仲裁复检,并直奔深圳加油站取样,驱车1000多公里,将油样分别送往广州、深圳、惠州、茂名等6家具备政府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数据比对。经过仲裁检测,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新判定该批汽油质量合格。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知不觉成为一个“传奇”,由刘玲出具的油品质检报告多年来从未出现差错,检验准确率100%。
“这样的传奇绝非偶然,”广东石油仓储分公司副经理黄雄东说,刘玲在工作中责任心极强,“交给她的事都让人特别放心。”
身先士卒的“掌舵人”
“她是一团火,发着光,散着热,用工匠精神诠释着自己精彩人生,照亮我们前行之路。”年轻质检员都这样评价刘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她不但自己练就了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领,多次在中国石化质量技术比武中获得金牌、银牌,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公司的年轻质检员。
刘玲(左一)积极做好“师带徒”工作,提升质检人员技能水平。
2018年公司挂牌成立了“刘玲女职工创新工作室”,2019年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劳模工作室”。刘玲积极利用好这个平台,与公司青年技术人员结为师徒关系,几年来,她培养了100余人,所带徒弟已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徒弟邱慧娜在集团公司油品检测技术比武中一举获得个人金牌并评为“高级工程师”,徒弟张金兵获得个人铜牌并被评为“技师”,张金兵研发的“一种挂式自动填充硅胶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丘世宁研制的“发油鹤管干试阀卸余油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徒弟邱慧娜说。
2021年,刘玲接到了一项全新任务——筹建国内首座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氢气检测分析实验室。她从氢气属性开始,开始接触氢能这个全新的领域。面对见所未见的专业术语、300多页密密麻麻、全英文的ASTM检测方法,刘玲翻英文字典、查技术书籍,自己动手画了上千幅操作流程图,列了200多条化学方程。这些珍贵的核心技术资料,为打造系统内首个“双认证”、“双挂牌”新能源检测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刘玲将油品质量安全当作使命,用忠诚和担当守护着质量安全。
文图提供:刘文雄 廖光华
责任编辑:蒋文娟
题图设计: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