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繁华喧嚣的上海被按下了“暂停键”,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或坚定、或勇毅,擦肩而过的每一位逆行坚守者的背影,都格外醒目。在坚守的背影中,有一抹“红”与“白”在蓝色的大海上绘出绚丽的色彩。
今年以来,上海海洋石油局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抓防疫、稳生产、保安全的批示要求,在助力打好大上海保卫战的同时,加快海上能源勘探开发,实行安全工作提级管理,积极推动稳产上产,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1-4月份,原油超计划增产2045吨,天然气超计划增产2325万立方米。员工用保供夯实责任,用增产做好支援,“疫”路相伴,守护万家灯火。
“回头看看,这次的纪录真不容易,疫情、井漏、设备故障,各种困难都遇上了。”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六号钻井平台经理王成国一边检查钻井设备一边感叹地和同事说道。近期,勘探六号钻井平台第三次打破渤海油田最大钻井深度的消息,一扫疫情阴霾,提振复工士气。
夜晚的海面,大风擦着耳边呼啸而过,海浪撞击着桩腿泛起阵阵浪花,勘探六号的灯光聚向钻台,不断闪烁的人影,预示着一场遭遇战即刻打响。钻进突遇断层,钻井液迅速漏失,如不及时处理,地下活跃的油气流随时有涌出的风险。
平台环境受限、又正值凌晨时分,多耽搁一分钟,就面临更大的风险。王成国带着兄弟们下泵仓、搬药剂,1000多吨的泥浆材料从天黑搬到了天明,工作量大,体力消耗也大,干活干累了,大伙儿就顺势坐在泥浆包袋上休息片刻。药剂加完时,口罩、手套、眼镜上都糊满了一层厚泥巴,汗水和泥水浑然一体,经过十多天不间断的作业,他们终于高效地完成了井漏处置,第三次打破由他们创造的渤海油田最大钻井深度纪录。此刻,王成国与平台兄弟们已离家超过60天。
海上平台犹如一个孤岛,在封闭的环境,疫情更易传播,因此需要对任何外来人员、补给物资进行彻底消毒。勘探225轮不仅要承担着南海某海域平台的作业物资保供,同时也要构筑起防疫安全屏障。此刻的勘探225轮进行起抛锚大型作业,船员正在连接平台锚头缆。
在闷热的海上,船舶员工穿上厚重的工衣套上防疫服,背着50多斤的消毒箱,爬上爬下、里里外外正对装载的货物进行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一般到中午时候,后甲板经过暴晒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甚至更高,那种情况下才是煎熬。”勘探225轮船长杨治说道,往往一趟下来,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了,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双手也被泡得发白起皱。
为保障物资按时供给平台,勘探225轮与时间赛跑,整合实际风流参数信息,克服恶劣海况,经过21小时不分昼夜的颠簸,较原计划提前3小时,稳稳地靠泊在平台南侧,安全地将货物吊送至平台,守住了平台“零感染、不停产”的底线。
“225轮,你们可以出500米了!”高频传来平台的呼叫。随即加大马力,船顶飘出阵阵青烟,勘探225轮奔赴下一座平台,守望相助、逆向行驶的故事还将继续。
疫情的当下,城市运转按下暂停,当窗口变成外面的世界,下楼也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时,对海上的正常换班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发现6号物探船导航组长韩锁龙与同事3人,连续经历了2次航班改签,终于赶在上海封控管理前踏上了飞往开罗的航班。
5月的红海,天气变幻莫测,忽晴忽雨,发现6号水下故障设备处理迫在眉睫,必须赶在坏天气来临前进行水下设备维护。外方一名导航员因疫情未能上船,韩锁龙便主动申请承担下艇任务。
天刚蒙蒙亮,他就和外籍同事登上了工作艇,从风平浪静到海浪颠簸,从微风拂面到阳光直射,历时6个小时,累计完成12000米电缆清理工作,十多个水下设备被更换,湿答答的工作服上已经分不清是海水还是汗水,海风吹裂了皮肤,太阳晒黑了脸庞,这一次下艇又打破了他最长的下艇时间纪录。在他们的努力下,发现6号顶住了疫情考验,首次成功完成了不等长电缆三维施工作业,实现了又一次技术突破。
与陆地上的防疫相比,海上员工在心理和体力上都承受了更大的考验,面对延迟换班、超长待机,他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劳、沮丧、害怕染疫、担心家人的情绪,但为了保障生产的安全、减轻防疫的压力,他们有一个信念,要忠于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打赢防疫抗疫、推进复工复产贡献力量。
编辑:卢恋秋 剪万鹏
文字提供:陈炳超 张发 刘建超 宋敬月
图片提供:史吉辉 胡明凯 江岩 王大垒 张波 张迎春 韩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