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彰显中国担当和世界情怀;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勉励企业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中国石化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在开放中发展、在竞合中成长,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走出国门彰显责任担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在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277个项目,成为央企“走出去”、高质量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力量。
产业合作 共推经济发展
在沙特西部红海岸边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延布,以石化产业闻名世界。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合资建设的中沙延布炼厂坐落于此,原油年加工能力2000万吨,是中沙经贸合作的典范。2016年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投产启动仪式。延布炼厂投产以来,其产品远销欧洲和亚太地区,走出国门彰显责任担当,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集团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自觉在党和国家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在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作出贡献、体现担当。
在境内,中国石化以一体化、全产业链的优势见长,在境外,这种优势同样重要。多年来,中国石化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合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谱写了能源合作新篇章。
据统计,在油气领域,中国石化在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执行32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累计境外权益油气产量达到3.42亿吨;在炼化领域,在5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投资8个炼化、仓储项目,总投资超117亿美元;在工程领域,在16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同179个、在14个沿线国家和地区执行境外炼化工程服务承包合同104个。
2020年11月27日,中国石化新加坡义顺一道站的“石化红”格外醒目,该站提前一个月实现万吨油站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石化在新加坡的第二座万吨级加油站。
在尼日利亚,中国石化润滑油贸易业务成功进入当地矿业市场。
在科威特,国际石油工程科威特分公司积极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东市场。国产封井器、顶驱、丛式井钻机等石油装备在“石油奥林匹克赛场”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
作为全球性能源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始终坚持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助力中国品牌走向全球。截至2021年,中国石化与“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原油贸易,原油贸易规模1.68亿吨;与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成品油贸易,成品油贸易规模1428万吨;与23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物资装备及化工产品贸易。
践行承诺 共护绿色地球
在距离中国近两万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赤道横穿的国家——厄瓜多尔。在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68%,有着“地球之肺”的美誉。因而,政府对安全环保极为重视,要求在雨林区块钻井生产中,必须采用岩屑回注技术来处理产生的岩屑和泥浆污水,并将服务商的安全环保业绩作为今后扩大合作的依据之一。
对此,国际石油工程厄瓜多尔子公司华东项目部不断优化改进相关技术。“现在我们可同时处理3支钻井队送来的岩屑、废浆及污水,并总结出‘干湿分离’‘稀浆和岩屑浆共同过筛’等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护了当地雨林。”项目工程师说。
一直以来,中国石化严格遵守国际和业务运营地关于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境外业务生产经营全过程,共同守护绿色地球。
中国石化在世界各地的油气勘探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细环保管理、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能效管理,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球环境保护行动中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中国石化坚持“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品牌承诺,致力于保护当地生态和自然环境。国勘加蓬公司AKONDO油田位于加蓬WONGAWONGUE保护区内。从前期油田设计、建设施工,到实际生产阶段,该公司积极为保护珍稀树木、自然人文遗迹和生物多样性作贡献,通过监控空气质量和工业废水、无害化全流程处理废弃物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油田周边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在沙特积极开展井场绿化工作,根据各井场地貌环境,利用废弃铁皮箱子种植适宜生长的植株,改善了沙漠生态环境。
动物也是绿色地球的主人,中国石化还是动物保护的坚定支持者。国宝大熊猫租借到世界各地进行展览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流的象征。2012年,国家林业局等4家机构与卡尔加里动物园签署协议,自2018年到2023年将4只大熊猫租借给卡尔加里动物园进行展览,中国石化作为“竹林赞助者(Bamboo Sponsor)”,为这一全球性动物保护项目提供了支持,助力大熊猫的繁衍和环境保护。
文化融合 共筑民生之基
2021年9月27日,国际石油工程沙特分公司重点市政项目——穆塔布桥实现主体通车,解决了铁路严重影响车辆出入市中心的问题,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这座立交桥建得太漂亮了!我们要多与中国石化这样负责任的公司合作!”沙特东部省省长沙特·本·纳伊夫亲王说。
共建“一带一路”对国家来说是共同繁荣,对企业来说是携手发展,对民众来说是路和桥,是医院和学校,是技能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是充满朝气的今天和值得期待的明天。中国石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当地社会民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当地共享发展成果。
为了共同抗击疫情,在科威特,炼化工程集团帮助当地建起首个方舱医院,可收治1700名患者。在斯里兰卡,燃料油公司代表中国石化多次通过驻华使馆向斯里兰卡捐赠防疫物资。2021年6月,燃料油公司仅用4天就完成物资筹备,包括7台制氧机、2.8万只口罩等,获得当地一致好评。
为了促进文化融合,中国石化按照“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地化”原则,优先雇用经营地员工,努力以文化融合促进海外业务增长和本地人才发展共赢。10多年来,中国石化海外首家培训中心——国际石油工程沙特培训中心累计培训17.5万人次,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井筒服务、物探和工程建设人才;国勘公司模范执行本土化用工比例要求,截至2021年,该公司境外员工本地化率达94%,有效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石化“中国书架”落户沙特达兰技术谷中国石化中东研发中心,共计1500余本优秀纸质图书和大量电子图书向一批批读者传播“中国故事”,促进不同背景员工的文化融合,持续增强海内外员工凝聚力。
为了服务当地居民美好生活,在哥伦比亚,国勘公司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公司出资修缮当地公路,参与社区输水管道建设,还帮助当地建设柴油发电厂,满足居民交通、安全饮水需求;在沙特,中国石化承建的沙特农业部历史上最大的水循环再利用项目源源不断输送净化水,惠及沙特哈撒区域逾百万人;在肯尼亚,中国石化参建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这是中国援建该国的首条八车道现代化高速公路。
顺浩荡潮流,行天之大道。这些年来,在宏大的“一带一路”叙事中,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中国石化展现了责任与担当,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等领域不断结出硕果。2021年12月23日,“中国石化海外履责实践”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优秀案例。源头活水来,丝路佳话多。中国石化关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故事还在不断续写……(戴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