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清鑫,199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天然气分公司天津液化天然气公司生产运行主任师,中国石化技术能手、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大学一毕业,郑清鑫就进入天津LNG接收站工程建设现场,一待就是4年。这名90后,耐得住寂寞,更经得住建设现场的摸爬滚打,凭借“凡事都要弄明白”的劲头,成为LNG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天然气保供前沿阵地勇当排头兵。
“2月25日,第456船顺利离泊,本次接卸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郑清鑫在笔记本上认真做着记录。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同事们都说,郑清鑫有一股“凡事都要弄明白”的劲头。
2012年,天津LNG接收站工程建设全面起步。入职第二个月,郑清鑫便投入LNG接收站工程管理中。“当时施工现场位于填海造陆区域,方圆30公里荒无人烟,海边的两个集装箱就是办公室,生活物资都需要一点点运送过来”。郑清鑫在这儿,一待就是4年。
那4年,对新入职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郑清鑫,耐住了寂寞。
他日复一日地进行现场施工巡查,深入研究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储罐罐底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每带管壁浇筑都要连续几十个小时作业,晚上整宿整宿地盯在现场。”郑清鑫说,也是在这段时间,他沉下心对LNG接收站建设的各个环节好好研究了一番,“很感谢那段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的日子。”
2016年,天津LNG接收站进入生产准备阶段,郑清鑫成为中国石化自主培养的满足国际要求的第一批装货港码头经理。
2018年2月6日,天津LNG接收站迎来首船调试气,郑清鑫负责指挥现场接卸。他在船上住了6天,最繁忙的3天调试期直接住在控制室,加起来睡了不到10个小时。“下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觉,一下子睡了20多个小时”。
天津LNG接收站是华北地区的冬季保供重要气源地,也经历过多次挑战。有次海冰严重,他们奋战24小时破冰确保船靠岸;有次大风天气导致一晚上中断3次卸料;还有次连夜用拖轮顶住大船,保证缆绳不被拉断。大雪天气在码头站3个小时成为“小雪人”,更是家常便饭。
郑清鑫愿意苦中作乐,把每次挑战视作技能提升的好机会。他还不断钻研生产操作技术,在首届全国液化天然气操作技能大赛中取得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1990年出生的郑清鑫,头上已经有了不少白头发。“这白发是我与天津LNG接收站共成长的见证。”郑清鑫幽默地说。(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