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光,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2020年获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功勋奖在物探关键技术领域潜心钻研40年,王延光带领团队大胆探索,攻克“卡脖子”技术,自主开发了勘探决策支持、STseis地震成像、油藏地球物理等多套软件系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原创性成果,推进了地震技术进步。
都说物探是地质工作者的眼睛,王延光就拥有一双能够看穿地层的“慧眼”。
工作40年,王延光先后参加了37次较大规模的地震勘探会战。别人谈地震色变,他却痴迷于地震资料,不断攻克高端物探技术,助力胜利油田高质量勘探开发。
多年来,王延光始终坚持“采集项目必到现场、处理验收必听汇报”,足迹踏遍胜利油田的地震施工现场。有一次乘船去海上埕中4三维采集现场时,小船在风浪里颠簸得厉害,多年的腿伤导致他没有力气抓住护栏,他就只能躺在船底,忍痛坚持到采集现场,检查资料合格后才放心。
石油物探技术从常规三维到高精度三维,又从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网越织越密,地质工作者的“眼睛”也被擦得越来越亮。王延光就是重要“织网人”。
他提出并研发形成的单点高密度地震、全节点高密度地震、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可以给地层拍出更清晰的“CT图像”。2016年第一次应用在胜利油田东风港区块,就解决了老油田地下看不清带来的勘探开发难题。“十三五”以来,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先后在16个区块使用,发现圈闭资源量5.34亿吨。
成绩虽亮眼,但王延光不敢松懈。
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胜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的采收潜力。老油田如何提高采收率?为了追寻答案,王延光带领课题组奔波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只是构建理论模型,技术能不能落地还得靠实践”。
在单项地球物理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他们创新发展形成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能在复杂的油气区寻找剩余油,提高采收率。该技术先后在胜利油田多个区块大放异彩,增加经济可采储量6847万吨,后又推广应用到大庆油田、江苏油田、西北油田等7个大中型油田。
2020年,王延光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功勋奖。在王延光看来,科研没有止境。“希望有一天,物探技术能发展得把地下看得一清二楚。”王延光说,“这是我们物探人永恒的追求。”(记者 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