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子石化聚烯烃新材料研发团队,由李传峰、左胜武等“领头人”和汪文睿、杨文亮、应丽英等23名科研人员组成。他们将“担当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使命记在心中、扛在肩上,在科技创新和新材料研发上取得累累硕果,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只能被对方卡着脖子!”在聚烯烃新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扬子石化首席专家李传峰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聚烯烃新材料研发团队潜心20年,先后攻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蜡、超支化聚乙烯等一批高端新材料生产技术难题,具备工业应用条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要在塑料高端化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突破瓶颈,技术突围”。扬子石化专家左胜武针对锂电池隔膜专用料长期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从2010年起走上研发之路,十年磨一剑,目前扬子石化已实现锂电池隔膜料产量连续增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隔膜料生产成套技术。
“科研就是一场与寂寞对抗的游戏,只有不懈的坚持才能看到胜利的花朵。”团队中的青年技术骨干汪文睿扎根聚乙烯蜡研究近10年,有过低谷,也有过迷茫。在他的坚守下,聚乙烯蜡成套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突破,有望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工业装置,完成科学技术工程化实践。
团队中的老党员杨文亮在生产设备发生故障、临时订单紧急的时候,两天两夜扑在现场,吃饭随意扒两口,实在困的受不了就在办公室桌子上趴一会儿,终于解决了设备的突发问题,保证了订单按期出库。同事调侃他都快退休了还那么拼图什么,老杨严肃地说:“订单完不成会影响扬子石化隔膜料的品牌和信誉。”
目前扬子石化氯化聚乙烯专用料年产量10万吨,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但听说公司领导在与杭州某公司的高层走访中带回了厂家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团队中的女员工应丽英便领回“军令状”,开发出了更适合厂家使用的新产品,成功替代进口料,为公司又发展了一个定制牌号专供特约客户。
在茂金属催化剂首次放大制备试验的重要环节,项目组成员围绕技术难点进行深挖细抠,立下了不胜不休的铮铮誓言。
在催化剂制备关键期,团队负责人李传峰天天“钉”在装置上。接到妻子的电话,他也只能内疚地说:“我今天还是要加班……大家都铆着劲呢。为了试验,小景婚期都推迟了,小夏两年没见的男朋友来了都没时间管……老赵他不是摔了一跤膝盖骨折了吗,今天他都跑来参加倒班了……大家都这么拼,我怎么能掉链子呢?”妻子也习惯了他的“忙”,虽然有时也会埋怨他是“甩手掌柜”,但还是在身后默默支持他。
最终,大家上下一心、忘我拼搏奉献,制备试验一次性取得成功,获得符合预期的产品,在聚焦“卡脖子”技术国产化进程中,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金鑫 李娜 卞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