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涛,197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2008年至今,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从技校生到全国劳模,于江涛数十年磨一剑,扎根一线厚积薄发,如今已拥有200多项技术攻关成果和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带领创新团队累计为企业创效超过1亿元,用工人的智慧和力量写出一曲齐鲁“芳华”。
在“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墙上的各类奖状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是技术工人创新的舞台。
“其实,一项创新不一定要多高深,‘接地气’更重要。”于江涛说,只要是能方便人员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安全性的事,他都兴致十足。
1995年,17岁的于江涛技校毕业参加工作,他的父母是齐鲁石化第一代建设者。他们在荒山野岭上手拉肩扛建成了胜利炼油厂,并守护了一辈子。小时候,只要生产有异常,父母就立即奔向厂区的场景,深深地烙在于江涛的脑海里。父亲的一句“为国家工作是光荣,一定好好干”,像赛场上的接力棒,让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一棒,不能差!”
于江涛所在的常减压装置是原油入厂第一关,自身吃“粗粮”,为下游产“细粮”,是“难伺候”的装置。车间里的换热器就有200多台,置身装置中“看不到天”,管廊上纵横交错。
为了吃透这套装置,于江涛铆足了劲儿,一天掰成两天用,没多久他就成了同事眼中的“活流程”,让身边人都刮目相看。
多年的积累终于等来大展身手的机会。2008年,齐鲁石化新建常减压装置提上日程,于江涛主动请缨,5000多张图纸的审核就压在了他的身上。一个月时间,他几乎是天天抱着图纸睡觉,圈出了100多项设计漏洞,火速整改,为新装置中交赢得时间。
几年的辛苦积累,让于江涛在创新路上“开了挂”。装置开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带领团队成员实施了抽真空改造,第一年就节约8000吨蒸汽。28年来,数百项发明,让于江涛成为名副其实的“草根发明家”。他耗尽了10年的业余时间,研发一套虚拟装置模拟系统,这在齐鲁石化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美谈。2018年,他又将VR虚拟现实技术升级,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开辟了新路径。2022年4月,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于江涛独创的“虚拟现实软件在炼油装置应用”系统亮相深圳会展中心,赢得参会体验者的一片赞誉。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有不少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不仅给出了不菲的待遇,而且还能进入大城市生活,于江涛却始终不为所动。他说“为国家工作光荣,成就感无与伦比,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