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新,196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滩海业务中心党委书记、副经理集团公司勘探的主阵地在哪里,他的足迹就踏遍哪里。35年奋战在地震勘探第一线,杨东新吃过无数的苦。他把经历当作勋章珍藏,打造“诗意地震队”,带领队员在荒漠耕耘物探之诗。
53岁的杨东新,是一名“老物探”。
18岁参加工作,35年奋战在地震勘探第一线。从黄河三角洲到新疆达坂城,从东北林海雪原到广西十万大山,他走过平原、沙漠和黄土塬,爬过山地、戈壁和高原。他参与了70多个地震勘探项目,完成近50万炮的生产任务,施工地震测线长度超过40万公里,可绕赤道10圈。
这些数据,是他半生的写照,也是他奋斗的勋章。
物探工作的艰辛,旁人很难体会。可杨东新却不爱说自己肯吃苦。他觉得,自己更擅长寻找希望。
1995~1998年,时任钻井班长的杨东新,随队参与了连续4年的伊盟项目大会战,所在队伍是企业第一支闯入外部市场的队伍。这次经历,让他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业务、对经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了新认识。
高效勘探,物探先行。2008年开始,杨东新先后担任SGC2107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带领队伍勇当勘探先锋和尖兵,创造了12亿元的产值,先后2次获得集团公司重大油气发现奖,为胜利油田可持续发展、祖国西部油气大开发、南方气田大发现提交了优质、精准的地震勘探资料。
找油难,带队伍更难。地震队核心团队有几十人,通常要管理几千名员工。杨东新坚持建设“钢”班子,带出“铁”队伍。每个项目,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去打前站,最后一个撤下来。
2022年初,他担任滩海业务中心党委书记、副经理。从陆地转向滩海,他本色不丢、豪情不减,主动请缨征战孟加拉15&22项目。面对异国勘探重重难关,他喊出“同一个项目,同一个梦想”,激发国内外员工士气,项目获得甲方肯定。
熟悉杨东新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股子干劲和冲劲。长期生活在野外,皮肤粗糙了,心思却更细腻了。
脚下是大漠荒原和隆隆炮声,身后是万家灯火和阖家喜乐。杨东新明白,越是艰苦的环境,越需要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血脉支撑。为激发干部员工为国找油的昂扬斗志,他倾心打造“诗意地震队”,让员工在孤寂、枯燥的野外生产中借助散文、诗歌来抒发情感。
青海小柴旦湖边的无人区,新疆的大漠里,东北探区的积雪上,杨东新点燃篝火,与中国石化作协共同举办诗会。唯美文字谱写“环境艰苦,不怕辛苦”“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石油诗人情怀,在场的每一个员工都颇为震撼。也正是这一场场“篝火”,温暖了物探队员的心。
杨东新说,习惯了大漠的寒风,就更能体会内心温暖的意义。这个憨厚、沉稳的山东汉子,始终坚定地行走在找油找气兴企报国的路上。(陈俊 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