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乾,196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任职于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4年获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他常说,人这辈子能赶上大项目不容易,赶上了就得抓住,俯下身子踏实干。工作以来,他以解决油气开发重大难题为导向,参与普光气田和地下储气库建设。在不断攻克关键技术的荆棘路上,他是拓荒者,也是追梦人。
曾大乾说,工作了近40年,他只研究了“两件事”:一是把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开采出来,二是把天然气注进枯竭油气藏成为地下储气库。
为了这两件事,他从零起步,主持完成近3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生产项目,创新解决高含硫气田开发“卡脖子”难题,完成普光气田开发方案,并组织现场实施,建成首个百亿方高含硫大气田。他还创新复杂地质条件地下储气库建库技术,全面支撑了中国石化地下储气库建设。
细数这些成绩,曾大乾把功劳归于国家需要。
“接到编制普光气田开发方案任务的那一天,正好是我40岁生日。”回忆起参与普光气田开发的经历,曾大乾的眸中仿若有星光闪烁。
普光气田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规模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是“川气东送”主气源。2005年,国内还没有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的开发先例。国外石油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要求“合作开发、收益均分、技术保密”。技术封锁激发了曾大乾的斗志:“找到这样的大气田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
时任普光气田开发项目部经理的曾大乾,缺少经验人才,也无技术储备,更无高端装备,有的是一腔热血和执着钻研的信念。
驻扎普光气田现场7年,曾大乾有5个春节在那里度过。普光气田现场条件艰苦,他和团队住的是老乡之前养牛、种蘑菇的废弃厂房。那时当地没有高速公路,一次遇上修路,他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现场。
克服艰苦条件容易,打出高效井难。曾大乾带领团队坚持走“少打井、打高产井”的路子,向新技术挑战。
汩汩气流在管线中涌流的那一刻,曾大乾的心中也仿佛涌入了阵阵热流:“看着气流顺着管线进站,是石油人最快乐的事。”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曾大乾作为技术首席参与多个国家重大专项和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全力开展高含硫气田“卡脖子”技术攻关,编制普光气田开发和优化方案,仅用4年半时间组织实施建成普光气田,建成亚洲第一、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天然气净化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开发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
“十三五”伊始,加快储气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曾大乾继续瞄准国家能源紧张的痛点,开启地下储气库综合技术研究的新篇章。
在曾大乾带领下,石勘院储气库研究团队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提出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动态密封性评价方法,创新形成建库方案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全面支撑集团公司“十四五”储气库规划和2021年8座储气库的建设工作。
“现在是科研工作者最好的时期,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生才更有价值。”新征程上,曾大乾说,他将继续钻研,为保障国家能安全贡献力量。(贾跃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