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工特级技师,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同事们称他为“油井医生”,再难治的“病”,他都能用新型“手术刀”治愈。从事修井工作27年,他发明、创造、改进井下工具110余件,解决了上千口油水井修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累计为企业创效5680万元。
“郭大师,双H3-147井今天恢复生产了!”3月20日,郭亮接到HN-XJ108队技术副队长张延斌的电话,一阵喜悦涌上心头。
这是郭亮自创的“3D打印模拟技术”成功应用的第6口井。这口井的井下油管和抽油杆严重偏磨,部分油管和抽油杆掉落到井底,还发生了严重的变形。以往遇到这种情况,要进行大修,费时费力又费钱。郭亮仔细分析了井下情况后,在电脑上建立三维模型,用3D打印机打印出落物模型,根据落物模型设计出抽油杆倒扣打捞器,在地面模拟打捞成功后,再到现场实施打捞。这样,既避免了重复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节约了作业费用。
这是郭亮坚持创新的初衷。
46岁的郭亮是河南油田井下作业工特级技师、集团公司技能大师。1996年10月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修井一线摸爬滚打。虽是普通工人,他却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努力通过创新提高修井安全性和效率。
刚参加工作时,艰苦繁重的野外作业,一度让他失落。一个雪夜,他跟着老师傅一起作业,油管内的原油突然从井口喷溅出来,劈头盖脸地浇到他们身上,整个人就像是从油坑里捞出来的。老师傅却一言不发,一板一眼地做好每道工序。那一刻,郭亮被感动了,下决心要做一名改变修井现状的石油工匠。
创新,并不简单。
直径38厘米的井口作业面是修井工人开展井下作业的唯一通道。地下几千米的世界看不见摸不着,一切故障判断全靠科学分析和想象,就好比医生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做手术。
郭亮从夯实理论功底做起,宿舍里没有桌子,就把床当书桌,把地当板凳,一学就是几个小时。四五年下来,他不仅记下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还熟练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转化不成技能就是摆设。”郭亮坚持做问题的“终结者”。2020年,因开发需要,河南油田要对一些停产多年的斜直井进行复产,郭亮和团队临危受命。他和团队成员白天在现场深抠细研,晚上在计算机前刻画模型。没有现成的方法,自己想;没有适合的工具,自己造。他们创新13件特殊修井工具,完成复产任务,填补了河南油田斜直井大修技术的空白。
27年来,他和难题较劲,创新摸索出“看、摸、问、憋”四字诀,发明、创造、改进井下工具110余件,解决了上千口油水井修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100多口油水井在他手下起死回生。
自己创新的同时,郭亮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实战经验丰富、技术素质过硬的技能拔尖人才。以他名字命名的“郭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工人先锋号”“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常换芳 唐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