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章红,1966年9月出生,质监总站(监测公司)高级总监督、教授级工程师,先后获“中国石化建设项目先进个人”“中国石化质量管理奖先进个人”“中国石化质量监督系统技术标兵”等称号36年来,吉章红“缝合”了一座座钢铁之林,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他坚守工程质量底线红线,先后主持完成《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定》等6项技术标准编制工作,主持完成8项国家和企业技术标准审查工作,参与监督的多项工程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从一线经验到顶层设计,他将全部精力投入石油化工工业化的质量建设当中。
“如果能通过软件解决手工电弧焊焊接参数记录的问题,那么工程现场焊接监督智能化,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吉章红创新工作室,他正为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讲解下一步工程监督智能化发展方向。看着眼里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年轻人,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1987年,21岁的吉章红怀揣着满腔热忱入职中国石化,刚开始被分配在燕山石化检修技术研究所工作。1996年,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到10万立方米储罐用钢的研究中。
3年时间里,吉章红住在所里、吃在厂区,试材料、选工艺,在数千次的试验与实践中,不同成分的合金钢与配套焊接技术日趋成熟。能够满足10万立方米储罐使用的国产钢——十二锰镍钒容钢应运而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国产钢上市以后,进口钢的价格被腰斩。”吉章红说。
2002年,吉章红迈入质量监督行业,先后任燕山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改造工程项目质量部长、青岛大炼油项目质量管理部副部长、中沙石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组副组长、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组组长等。他参与监督的多项工程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
2019年的一天,一段碳钢管件从某项目二甲苯装置吸附塔1.5米处坠落。此时,二甲苯装置吸附塔已施工过半,如果此时更换全部碳钢管件,已经装入的催化剂就要报废,仅此一项就损失过亿元。
53岁的吉章红临危受命,作为项目负责人,对该装置能否安全运行进行全面评估。翻阅资料,寻找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案;模拟运行,寻找碳钢管件可能存在的风险;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安全运行模式。
“最终,专家组做出已安装管件不更换的决定,认为不更换可以安全运行,我作为组长签了字。”吉章红说,“这次事件以后,我们建议对系统内所有在建工程的碳钢管件到货检验增加硬度检测。”
从业36年来,吉章红先后主持完成《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规定》等6项技术标准编制工作,主持完成《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等8项国家和企业技术标准审查工作。从一线经验到顶层设计,他将全部精力投入石油化工工业化的质量建设当中。(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