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10个月,他们就建成了一座智能高效、多能互补、环境友好的标杆油库。星光不问赶路人。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作风扛起中国石化“党和人民好企业”的使命担当,交出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4月3日,看着平稳运行5个多月的新东营原油库,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BEPC项目部项目经理席治国感慨万千。
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2022年12月16日,东营原油库迁建项目正式启动,担负建设重任的石油工程建设公司BEPC团队自此开启了披星戴月、全力以赴打造智能绿色标杆油库的新征程。
“正常3年的工期压缩到10个月,这是一项‘极限挑战’,我们没有选择,必须扛稳责任,一次成功!”席治国说。
工程尚未动工,148人的设计团队已经开始与时间赛跑。“白加黑”“5+2”,每天平均工作16个小时……“去旁边躺椅上眯一会儿回回神吧,不然身体会垮的。”望着4天4夜基本没合眼的设计部经理杨刚,一起工作的同事有些心疼。设计工作启动以来,全体设计人员吃住在办公室,没人喊苦,也没人抱怨,只有鼠标和键盘敲击声伴随他们从清晨到深夜。
星光不问赶路人。他们的拼搏与奉献换来了丰厚回报——为项目提前启动争取了整整90天时间。
吃苦耐劳只是团队基本素养,雄厚实力才是团队核心力量。以往搞项目建设,总是边施工边改设计图,既增加成本还耽误工期。这次原油库建设,他们采用全三维设计,整个储罐设计了27000多个零部件,施工中没有改过一次图纸,真正实现工程设计“所见即所得”。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坚持对标国内外先进油库技术经验,采用的原油“分质分储分输”工艺,让每滴油价值最大化,每年可增效6亿元;采用的绿能梯级利用等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351吨,真正打造出国内首座“碳中和油库”。
2021年,东营的冬天来得格外早,阵阵寒风刮得人脸生疼。而在项目现场,建设者们却身穿单衣、挥汗如雨。这是他们独创的“天幕保温系统”,原理类似于蔬菜大棚,室外温度零下15摄氏度,天幕里的温度却能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不仅冬季混凝土养护的难题解决了,还能在天寒地冻中给员工打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工程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共创新施工工法3项,攻关施工工艺6项,应用全自动焊机等新技术13项,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了全部设备材料“中国制造”。
“东营原油库速度”刷新了多项集团公司建设纪录。442万连续安全人工时、100%桩基合格率、99.38%焊接一次合格率……一组组数据铭刻着项目团队的艰辛,一项项成果兑现了他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打造精品工程的承诺。(杨森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