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193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科院原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在催化裂解(DC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研发方面成就卓越从风华正茂到鲐背之年,从普通的一线科研人员到公认的能源化工行业领军人物,他一生孜孜以求,深耕催化裂化领域,矢志改变我国能源状况。已在石化科研战线奋战62年的他,如今还在奋力做课题、写书稿,只因为“想为石化事业再多干点事”。
2月11日,汪燮卿在自己的工作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迎来了90岁的生日。
汪燮卿的同事、学生为年事已高的他逐篇念诵生日贺信。“精忠报国平生志,为国加油一甲子”,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贺信,引得在场人频频颔首。
1961年留德归来,汪燮卿便来到石科院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技术路线,率先主持开发出催化裂解(DCC)技术,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工业化重质油产丙烯先进技术,后又成为我国首个出口国外的炼油成套技术。
几十年来,DCC技术已在全球成功应用16套,总加工能力达2400万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此后,汪燮卿又相继主持开发了MGG、MIO、CPP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专利技术。这些技术成龙配套,不仅有母技术也有子技术,被业界誉为“催化裂化家族技术”。
凭借这些突出贡献,汪燮卿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化工行业和学界公认的战略领军人物。
“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提携后学的领路人”……面对生日贺信中各个行业学会、研究机构的真诚赞美,汪燮卿却坚持说自己只不过是尽到了责任而已,“创新是责任,因为一个人没有责任就没有灵魂;创新是兴趣,一个人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有了灵魂,有了灵感,事情就可以干成了”。
为了这份责任和兴趣,汪燮卿在古稀之年依旧“钉”在科技创新一线,十余年时间主持参与了“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7个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
86岁时,汪燮卿主持修订《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这本完整反映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和特色的学术性权威性图书,由全国炼油行业200多位专家参与编写。担当这样鸿篇巨著的主编,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连年轻人都望而却步的工作量,汪燮卿却乐在其中。
为了尽快完成书稿,年届九旬的汪燮卿每天都坐在电脑前工作数个小时。汪燮卿的学生劝他少工作、多休息,汪燮卿却坚持用自己已经不太灵便的手指不断地敲击着键盘。
生日当天,汪燮卿告诉大家,自己以后还想为国家的石化事业再多干点事:“民族复兴就是我们当前的大任,我想我应该为我们党、为我们国家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陈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