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绪新,1965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敢为人先,创新发明高价盐钻井液技术,推动钻井液行业技术革命;他创新攻坚地质工程一体化,打破“胜利页岩油不具备开采性”的魔咒;他主导开展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打造创效“金字招牌”。
越是“老传统”,他越想打破;越是“无人区”,他越要闯一闯。
近40年来,万绪新痴心研学钻井液。面对世界级难题、“卡脖子”技术,他敢为人先,探索推动石油钻井液行业的技术革命。
1984年,万绪新从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主动申请到艰苦的钻井一线。当时,传统钻井液面临着“高排放、打不快、成井难”的困境,钻井生产效率低,施工操作安全隐患多。
万绪新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潜心钻研,打破传统教科书理论,创新发明出铵盐强抑制泥浆体系和高价盐钻井液技术,淘汰了被称为“不可替代”的钻井液体系,推动了钻井液行业的技术革命。
2017年,集团公司提出要将难动用储量“管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胜利油田、胜利石油工程率先响应,启动3个难动用区块联手合作开发。然而,面对硬骨头,受传统油服模式局限,合作初期进展缓慢。
万绪新临危受命,立下军令状:“就算是登天,也要搭个梯子爬上去!”
他提出,要实现观念转变——市场观从“等米下锅”到“放水养鱼”转变,效益观从“挣工程款”到“挣效益油”转变,成本观从“被动压减”到“提高产能”转变。
讨论方案时,他不拘一格,甚至“异想天开”。实践应用中,他勉励团队,搞技术不求花艳,但求果实,“土豆开花也能赛牡丹”。
他带领团队打破传统模式下不同专业领域的壁垒,探索全链条创效模式,建立工程与油藏地质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一时间三大区块接连报捷,钻井周期减少一半,推动胜利油田一次性释放232个区块6.6亿吨难动用储量,硬把“不可能”变成了令人晃眼的现实。
“无中生有”的市场,“无中生有”的工作量!在漫长的寒冬期,万绪新把难动用项目打造成保证效益的“金字招牌”。2017年至今,他带领团队累计动用储量1.5亿吨,释放井位1200余口,进尺300余万米,直接产值100亿元。这一成绩被集团党组领导称赞为“石油工程管理的革命”。
相比难动用储量这个硬骨头,页岩油就像是“骨头缝里的肉渣”。
万绪新针对胜利页岩油“低、深、厚、高、碎”等世界级难题,发挥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势,创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一举打破“胜利页岩油不具备开采性”的魔咒。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殷切的嘱托让万绪新备受鼓舞,将奋斗目标锚定在“把所有难动用储量动起来”。
如今,胜利油田把更多的老区高成本区块以大包的形式交给胜利石油工程,开启难动用合作的2.0版本,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万绪新誓言铮铮。(张玉 彭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