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时代使命,攻坚世界难题。西北油田“深地一号”科研项目组先后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实现20多口“千吨井”的重大油气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石化力量。项目组先后获省部级奖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0多项,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与2020年“十大科技进展”,连续5年获“集团公司油气勘探特等奖”。
顺北油气田,是我国首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当前,国内外断裂带研究精度普遍是千米级,但顺北地区需要精细到米级,相当于黑夜在珠穆朗玛峰顶观察山脚树木的形状和生长周期,挑战史无前例。
西北油田“深地一号”科研项目组探索露头、走进机房、走进实验室、走进岩芯库,综合研究海量资料,首次看清顺北超深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是不规则的“栅状”,犹如天然的巨大油气迷宫。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率先突破了8000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死亡线’,颠覆了传统认识,创新建立了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丰富发展了海相油气成藏理论。”回忆起过往,项目组核心成员、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李宗杰感觉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针对地表地下双重复杂条件,他与团队专家全力攻克超深层储集体立体成像和精细雕刻的关键技术。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韩俊也是项目组成员,说:“我们其实就是相当于给地球深部做CT扫描,断裂断距识别精度达到15米,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细心程度。最终还要应用在1.4万平方千米的地震资料立体成像处理中,这方面主要考验耐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8000米深的储集体看得清、描得精、定得准。”目前,他们已精准部署井位80多口,建成产能超百万吨。
“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根本没有啥捷径可言。”项目组成员、西北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刘湘华说,为了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由他牵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最终创新形成超深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高产关键技术。该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升级中国深地智造能力,实现钻井装备升级、定向精细测控、储层保护与高效改造钻完井工程技术的“三大突破”,做到了由“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重大跨越。
近几年,顺北钻井准确度由原来的60%提高至90%,钻井周期由顺北建设之初的350天优化至最低128天,多口井多项指标创亚洲陆上钻井作业最好纪录。提起这一切,项目组成员、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练自豪地说:“目前我们‘深地一号’垂直深度超过8000米的井已经有49口,定向井井深最深达到9300米,多次刷新亚洲纪录。”
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油气资源总量的34%,挺进深地刻不容缓。项目组付出艰辛努力,不折不扣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推动顺北油气田基础地质理论、物探关键技术、钻完井工程等各个领域齐头并进。
如今,项目组指导部署的井已累计生产油气当量730万吨,盈亏平衡点27.53美元/桶,在国内上游板块处于领先水平,标志着全球陆上埋藏最深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成功,对我国深地矿产资源勘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陈 晶 张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