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的艰难创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石油石化人听从党的召唤,自强不息、苦干实干,勇于创新、敢于开拓,使我国进入了世界产油大国行列,石油化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现代石化工业迈进。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石油石化工业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石油石化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每一次跨越,都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凝聚着党中央的巨大关怀和殷切期望。
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防和经济建设都需要石油。党中央十分重视石油工业。早在“一五”计划开始时,毛泽东就专门请来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询问我国石油资源问题。1956年2月26日,毛泽东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并感慨:“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石油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开展了一系列大会战,迎来了原油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1963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石油化工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提出要引进一些化工、化纤、化肥装置,以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1971年8、9月间,毛泽东在南方视察途中了解到人民群众喜欢的“的确良”衣服很难买到,引起了他和周恩来的深切思考。事后,周恩来找李先念、余秋里,要他们研究办这件事。
197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提交的《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26项总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史称“四三方案”)。其中的4个化纤项目建在上海、辽宁、四川、天津,总投资占“四三方案”的34%,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纺织工业的投资总和。四大化纤基地建成投产后,迅速改变了纺织工业主要依靠天然纤维的状况,对改善人民衣着服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化学工业要抓紧。先从抓肥料、合成纤维着手。
——邓小平
1958年2月,邓小平听取石油工业部汇报后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从战略方面来考虑,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样平,要排个先后次序,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虑一番,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地区能够找出油来就很好。”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1958年之后石油勘探的重点开始向东部转移,我国石油工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庆、胜利等一批油田相继发现,到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
1963年,因为邓小平高瞻远瞩的一句话:“化学工业要抓紧。先从抓肥料、合成纤维着手。”我国从国外首次引进12套以天然气、轻油、重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装置,填补了化工产业的空白,这是我国现代石油化工迈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1983年,为充分利用好1亿吨石油资源、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全国石油化工行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胡耀邦专门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建议由中央直接发文件推动这一重要改革。对此,邓小平表示赞成,说:“就这样办。”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1983)7号文件,决定正式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对分属各部门、各地区的39家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为成立一家公司而由党中央直接发文件,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努力把石化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江泽民
江泽民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振兴石油化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此,中国石化工业开始探索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发展道路,并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江泽民1993年为中国石化成立10周年题词:“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石化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996年2月12日,江泽民在参阅文件《李人俊同志在石化总公司第十三次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议上的发言》一文上批示:我们再三强调在“内涵”上下功夫,不要只是在外延上动脑筋,到头来搞得一大堆小而全、大而全,没有效益。对国外名牌不断占据我们市场,有的厂长、经理们乃至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太缺乏警惕性。此事已经讲过好多遍,我认为关键是没有很好落实。为此,中国石化专门召开直属企业经理厂长会,反复学习重要批示精神,强调“眼睛盯住市场,功夫下在现场”。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跨国经营”企业集团。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石油石化工业改革发展,设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满足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奠定了基础。1999年,江泽民视察胜利油田并题词:发扬创业精神,从胜利走向胜利。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攀登石油勘探开发的高峰。
——胡锦涛
进入21世纪,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胡锦涛强调,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石化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实施了海外油气投资、境内外炼油合作等一系列项目。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中国石化坚持“振兴石化、科技先行”方针,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科研成就多次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2008年1月8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胡锦涛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颁发“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胡锦涛曾先后视察中国石化湛江东兴、海南炼化等公司,2009年10月18日视察胜利油田,寄语广大干部职工,要发扬铁人精神,学习先进典型,朝着“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前进。胡锦涛强调,要重视人才、依靠科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攀登石油勘探开发的高峰。
中国石化牢记嘱托,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国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等重大战略中有效发挥了顶梁柱和主力军的作用。
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作出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并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石油石化行业的历史性贡献,特别强调“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为石油石化行业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国有特大型骨干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大核心职责,争当油气增储上产的推动者、洁净能源供应的引领者、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全方位提升企业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向习近平总书记、党和人民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