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都是石化员工为国奉献的主战场。当年,老一辈石油石化员工听从国家召唤,凭借革命加拼命的豪情,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建起了一个个大油田、大炼油、大乙烯、大化肥、大化纤工程;如今,新一代石油石化员工接过接力棒,投身端牢能源饭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
使命担当融入血脉
1961年4月16日,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一股黑褐色油柱从井管内喷涌而出,这是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胜利油田横空出世。
盐碱荒滩“只长红柳不长树,四季只有春和冬”。但是,“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就是最大的困难”,老一辈石油石化人食草籽野菜、饮碱滩苦水,睡干打垒、卧芦草棚,垦荒辟田、亦工亦农……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
“一生做了为油奋斗的事,值!”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顾心怿在留言簿上的字迹,力透纸背。
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普光气田、元坝气田、涪陵页岩气田……中国石化员工用一个个大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践行“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
南化公司(前身永利铔厂)厂史馆,收藏着中国第一张发明证书的复印件。1941年,侯德榜发明制碱法被世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开创了制碱技术的新纪元。1953年7月1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侯氏制碱法”颁发了新中国发字第一号发明证书,名称为“侯氏碱法”。
薄薄的一张证书,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化工史。
40年前,诞生于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石化,响亮提出“爱我中华、振兴石化”,成为石化员工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基因。40年来,一座座大炼油、大乙烯、大化纤工程拔地而起,一个个世界级炼化基地建成投产,点燃国民经济腾飞的引擎。
中国首座加油站建于20世纪40年代。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它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历经风雨70余载,见证了我国石油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石化3万多座加油站,连起了一张“油气氢电服”多元化能源服务供应巨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语重心长。
“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用一生的努力诠释“最美奋斗者”的姿态。
40年来,中国石化的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地下油气藏、写在一座座石化装置上,建立完善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公用技术体系,新领域技术快速发展,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高原滩涂、戈壁荒漠;江河湖海、城镇乡村。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都是石化员工为国奉献的主战场。“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端牢能源饭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已融入石化员工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化员工接续奋斗、创新不止,奋力开创崭新未来。
精神传统刻入基因
精神的力量,历久弥新;信仰的力量,势不可当。
江汉油田王场联合站曾蝉联8届中国石化“五星级站库”殊荣,就是这样一座风光无限的站点,在2022年评比时却丢了“一颗星”,干部员工围绕“三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大反思,认识到“人工报表变成了电子报表,但求真务实、精细严谨的精神不能丢”。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已刻入石化员工的基因。
在四川大巴山深处,有一支“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普光队”。在突发大火需要增援时,他们迅速出动救援队员和消防车。作战前,他们成立临时党支部,分组交替深入火场腹地。防火面罩里,他们的脸大片脱皮,头发、眉毛打起了卷儿;消防靴里,满是汗水、污水、血水。就是这支来自中原大地的中原油田普光应急救援中心的队伍,成立14年来,共完成普光气田作业监护1.2万次,保障气田安全的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社会救援与救助任务。
心中有目标,再远的航程都在脚下;心中有信仰,再难的沟坎都能迈过。
“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90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七十载绘就石油金花,以一颗报国赤子心标注了时代精神坐标。
从老山前线到黄河尾闾,王友忠作为胜利油田的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始终牢记“岗位就是阵地、坚守就是责任”的使命,用扎实的工作构筑坚实的战斗堡垒,所在党支部被评为“中央企业第一批基层示范党支部”。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评选出7届共68位“感动石化”人物(团体)。他们来自平凡岗位,却用一个个关于创新、坚守、奉献的故事让人敬于心、暖在心,他们一个个坚毅的面庞,组成了石化的样子。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在7月6日举办的第七届“感动石化”颁奖典礼上致词:“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石化最闪亮的精神路标。”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数十万石化员工正锚定愿景目标,把“石油工人心向党”的共同心声转化为“我为祖国献石油”“爱我中华、振兴石化”“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红色底蕴永续传承
2012年,已在美国留校任教的杜莉放弃高薪回到祖国。作为一个“油三代”,杜莉自小耳濡目染了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创业的故事,祖父与铁人王进喜是曾经共同战斗的“老伙计”。传承和沉淀,已渗入她的血脉。她承志传薪火,为普光气田全面开启装备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选择的背后是价值的认同、情感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2016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的邓尚放弃国外石油公司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把心血倾注在顺北油气田开发上。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他用出色的业绩再次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需要一流的企业文化支撑。在继承石油石化光荣传统的基础上,中国石化结合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美好生活加油”被评为中国企业十大责任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项案例被评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有3个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3个国家工业遗产基地、5个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基地、3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这些基地记载着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风云变迁,镌刻着石化人特殊的文化基因,是石化人汲取奋进力量、砥砺作风斗志的精神家园。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历史沉淀,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引擎。
40年来,中国石化不但营造了爱国爱企、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造就了一支注重实干、勇于担当的员工队伍,还持续向外传递中国石化价值观,讲好石化故事,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2022年7月,北京冬奥火炬手、中国石化法籍员工吉尔姆受邀到西藏班戈县中石化小学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参与北京冬奥会的见闻。在西藏,他拍摄了“吉尔姆看西藏”系列视频,展示了中国石化等中央企业和各地政府的援藏成果。他感慨道:“中国让一个广袤的欠发达地区走上现代化和繁荣的轨道,这种独特经验会给更多国家带去启示。”
讲好中国石化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石化。中国石化以典型示范引领,突出教育引导,形成示范效应,提振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精气神。
在更加隐蔽复杂的油气藏面前,在更加严峻残酷的市场考验面前,石化员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构筑思想高地,让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绽放出时代光芒,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发不懈奋斗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本报记者 马 玲 黄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