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正式启动;2022年7月25日,海南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建成中交;2023年1月1日,中国石化在全国推广实施国6B车用汽油质量标准;2023年2月25日,石家庄炼化绿色转型发展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石化发挥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打造世界级炼化基地,开启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
征程漫漫,惟有奋斗。目前,中国石化炼油能力、PX产能、炼油产品总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乙烯产能保持世界第二,炼油化工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三大战役”奠定现代石化工业基础
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是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石化1983年成立后,以振兴石化为使命迅速打响“三大战役”,建成了一大批技术先进的大炼油、大乙烯、大化肥、大化纤工程和大型码头油库项目,奠定了现代石化工业的基础,大幅增强了我国石化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984年,中国石化部署实施了振兴石化“第一战役”:恢复建设大庆、齐鲁、扬子、上海等4套大乙烯和镇海、乌鲁木齐、宁夏等3套大化肥工程,新建和扩建上海二期化纤及洛阳、广州、镇海炼油等一批重点项目。
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振兴石化“第二战役”打响,新建了茂名乙烯、辽阳聚酯、大庆三期等石化项目和一批炼油深度加工及储运实施项目,完成了一批以燕山石化乙烯首轮改造为代表的改造项目。
1996年开始,中国石化组织振兴石化“第三战役”,推进大庆、齐鲁、扬子、上海等大乙烯第一轮改造,以及镇海等一批炼油装置改造,走出一条“少投入、多产出,适时投入、快速产出”的发展之路。
炼油结构调整和油品质量全面升级
面对风起云涌的能源革命、绿色低碳的产业大势、完全竞争的行业常态,中国石化锚定“油转化”“油转特”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转型方向,推动炼油业务在深度变革调整期不断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先后完成长岭炼化、青岛炼化、北海炼化等炼油改造项目。
炼油业务提质增效升级。柴汽比结构不断优化,通过重油催化裂解增产汽油和化工轻油等产品,柴汽比由2013年的1.69持续降至2019年的0.91,汽油收率由20%提高到25%。
“油转化”“油产化”成效明显。生产化工原料的重整和加氢裂化装置的加工能力、催化裂化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重油催化裂解增产低碳烯烃,持续增产化工轻油,化工轻油收率由16.38%提高至17.78%,自给率达94%以上。
“油转特”措施稳步推进。在高端润滑油脂、高端碳材料等新领域取得了突破。自主研发的航天润滑产品在航天设备领域广泛应用,成功护航300余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全面满足我国航天设备超高真空、极端温度、宇宙辐射等苛刻工况的润滑需求,为我国航天工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润滑服务与支持。内燃机润滑油、工业齿轮油、液压油、润滑脂等21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基础和高端润滑油产品在高铁、远洋大型油轮、机械、冶金等制造领域广泛应用。
2023年1月1日,中国石化在全国推广实施国6B车用汽油质量标准,标志着中国车用汽油正式进入国6B时代。在中国石化等大型央企的带领下,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快速推进,实现了油品质量升级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世界级炼化基地建设加速推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炼油产能加速释放,炼化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2021年,集团公司党组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控制产能、炼化销一体、市场导向、科技驱动”原则,优化推进基地化建设,提升炼油整体综合竞争力和盈利水平。面对新挑战,集团公司加快炼油化工布局调整,不断完善环渤海湾、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3个具有集聚效应的大型炼化企业集群,基地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21年5月,中国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在经开区南港工业区正式启动,依托天津石化现有1250万吨/年加工能力,实施炼油二期规划和配套芳烃、乙烯项目,为天津石化发展化工新材料提供原料保障。
2021年6月,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形成了2700万吨/年炼油产能和220万吨/年乙烯产能。镇海基地首次实现百万吨级乙烯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分散控制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大乙烯装上了“中国芯”。目前,镇海基地二期项目相关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2019年12月,湛江东海岛,中科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一体化项目建成中交;2020年9月,中科炼化生产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乙烯、丙烯等产品,用时29个月,炼油与化工装置同步建设、同时开工,在中国石化历史上尚属首次。依托已有的茂名石化和湛江东兴,以建设中科炼化项目为标志,茂湛炼化基地成为湛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古雷基地建成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于2017年12月开工建设,2021年8月建成投产,包括100万吨/年乙烯等9套化工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码头、储运设施等。目前,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正在推进。该项目是海峡两岸合资合作的最大石化产业项目。
中国石化着力打造海南自贸港国际一流离岸新型现代石化产业基地。2023年2月,海南炼化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打通全流程并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
打造“基础+高端”“化工+材料”发展格局
面对国内三大合成材料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的局面,以及化工产品、化工材料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中国石化在化工业务方面坚持“基础+高端”“化工+材料”的发展战略,着力做强优势业务、发展高端业务。
2022年2月25日,国内首套3000吨/年高等规聚丁烯-1工业示范装置在镇海炼化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连续、稳定生产该产品的企业。聚丁烯-1具有突出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耐热性和耐磨性,被誉为“塑料黄金”。2022年6月,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成套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10月13日,国内首条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全国产化生产线建成投产,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
目前,中国石化研发生产的系列高端化工新材料、特种润滑油(脂)、改性沥青、树脂专用料、特种纤维、高端橡胶等一大批高性能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卫星、奥运场馆和火炬、京沪高铁、东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
发展煤化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针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中国石化在宁夏、内蒙古、安徽、贵州和新疆等地规划布局了6个煤化工项目。2016年宁夏能化全面投入商业运营;2017年1月,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恢复建设;2017年9月,中天合创煤经甲醇制烯烃装置建成投产,年产甲醇360万吨、聚烯烃产品137万吨;2021年7月,贵州能化50万吨/年聚乙醇酸(PGA)项目开工建设……
随着宁夏能化、中天合创和中安联合3个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并转入商业运营,中国石化已形成煤制烯烃产能204万吨/年和其他化学品产能100万吨/年,烯烃产能约占全国煤制烯烃总产能的20%,有力推动了原料多元化发展。
(本报记者 常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