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坪卉 张 炅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成果的典范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石化在中亚地区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产业技术合作势头强劲
中国石化积极参与中亚地区国际能源合作,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境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与销售、化工与新材料、工程与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合作共赢。
国勘哈萨克斯坦公司十年累计生产权益油1800多万吨,今年还通过竞标成功获取哈萨克斯坦52号区块的矿权合同。国际石油工程哈萨克斯坦公司积极开拓当地市场,今年前4个月新签合同额2.6亿元,完成合同额9000万元,提前完成全年市场开发任务。
2014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PVC、烧碱、甲醇生产综合体项目(以下称“PVC 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标杆项目。川维化工成为PVC综合体项目核心装置——乙炔装置的技术许可专利商,这是乌兹别克斯坦首套PVC装置,也是中亚地区首个PVC生产装置,投产后改变了乌兹别克斯坦长期以来PVC、烧碱、甲醇等化工原料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9年12月,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承建的阿特劳炼厂石油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该项目获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上沿线的一颗耀眼明珠。
2019年,工程建设公司牵头组织投标的S-MTO成套技术成功中标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综合体项目,标志着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MTO成套技术首次走向海外。
2019年,南京工程公司中标乌兹别克斯坦硫磷综合一体化基础设计项目,标志南京工程硫磷化工自有技术落地中亚新市场。
2022年,中国石化成功中标吉尔吉斯斯坦中大石油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的催化裂化和柴油加氢裂化装置,这是吉尔吉斯斯坦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此次合作实现了中国石化单段串联加氢裂化技术(FMD技术)首次在海外市场应用、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MIP技术)第二次在海外市场应用,为全面提升该项目成品油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今年5月,在哈萨克斯坦—中国投资圆桌会议上,中国石化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在阿特劳地区合作开发聚乙烯项目的关键条款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并推进该项目的实施。
守护生态环境初心不改
中国石化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油田、绿色工厂、绿色家园,在中亚地区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生态保护合作。
完善环境管理。中国石化严格遵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评估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完善环境管理组织与制度建设,加强现场环保管理,做实环保风险防范工作。
实施绿色运营。中国石化聚焦绿色运营能力和水平提升,健全环保责任制度,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国勘哈萨克斯坦公司多次举办“绿色油田社区家园”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民众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让他们亲眼看到中国企业如何把荒漠建成绿洲。
开展绿色采购。中国石化倡导绿色采购理念,落实“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提高供应链绿色水平,建设绿色伙伴关系。石化机械完善绿色采购管理机制,优化绿色物流管理,规范废旧物资处置,建立绿色物资采购目录,促进绿色产品推广应用。
人文交流让心越走越近
“我师傅不仅技术好、人品好,而且长得还特帅,我是他的大弟子。”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工区现场录井队队长胡那皮亚提起他的中国师傅王杰时非常自豪,“师傅给我们讲过很多中国故事,我对中国很向往,有机会一定要去美丽的中国看看。”
胡那皮亚是王杰的“洋徒弟”,是经纬公司的雇员,也是中国石化在中亚地区万千员工之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石化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本地雇佣、加强员工关怀,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打通民心桥梁,主动响应当地居民需求,积极为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在哈萨克斯坦,国际石油工程公司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文化,在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联欢节目。国勘公司成立文化融合小组,组织外方员工包饺子、做月饼,体验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魅力;组织中方员工深入了解“马背上”民族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炼化工程集团资助当地贫困儿童上学,被当地媒体报道。
2021年,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举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大评比中,国勘哈萨克斯坦公司KOA联合作业公司获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发的“大企业社会责任金奖”。
在吉尔吉斯斯坦,中国石化不断提高本地化员工比例,切实保障员工权益,坚持民主管理,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建立员工培训体系、搭建培训平台。
在土库曼斯坦,胜利石油工程井下作业公司向海外人员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对员工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回顾往昔,中华民族与中亚各民族曾携手创造古丝绸之路的盛世繁华,经历了由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相依、民心相通的文化共兴历程。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中谋发展、强环保、兴人文,携手共创“一带一路”建设新篇。
专家视点
中国—中亚关系步入新时代 应继续深化能源领域合作
白宏 中哈“一带一路”联合协会会长
中亚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发展迅速,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中亚国家在石油资源开发方面有广泛的合作。中国石化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国际能源合作,统筹推进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与技术服务等业务,其中国勘哈萨克斯坦公司十年累计生产权益油1800多万吨,今年还通过竞标获取哈萨克斯坦52号区块的矿权合同。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已生产石油近1.5亿吨、天然气超过800亿立方米,向当地纳税超过125亿美元、公益支出1.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建设输油管道等方式为中亚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目前,我国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大量原油采购协议,不仅满足了中国的能源需求,而且促进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哈原油管道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促进了哈萨克斯坦实现原油出口多元化,保障了该国东部两大炼厂的原油供应,同时拓展了我国原油进口渠道,确保新疆地区炼厂的能源供应平衡,堪称中哈能源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23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将达到9000万吨,若实现这一产量,该国将出口石油产品7100万吨左右。但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炼厂原油加工深度仅在55%~82%,无法满足该国的燃油要求。我国相关能源企业今后可通过在哈萨克斯坦相关地区实地规划研判,弥补该国在油气利用方面的技术不足,同时加快推进国内油气装备服务和特色炼油化工产业链向外的快速发展。
有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如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发展差异,寻找合作共赢的利益平衡点。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随着我国与中亚关系步入新时代,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表明,双方已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未来应继续深化能源领域合作,为构建下一个黄金时代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扩大中亚能源合作规模 打造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褚王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亚是“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十年来,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中国石油公司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形成了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标志性合作成果,实现了中国—中亚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2022年,中亚国家向我国输送原油超过1000万吨、天然气432亿立方米,为我国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及中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的主旨讲话中将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比作当代“丝路”,是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履行使命担当的高度肯定。
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行,不仅标志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新时代,而且擘画了未来深度能源合作的全新图景,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扩大中亚能源合作规模、打造全方位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拓展油气管道互联互通。这关乎稳定能源供应的国家共同利益,是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应持续做好现有油气管道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适时加快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通过油气管道布局提升油气国际贸易能力。
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中亚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且油气储产量主要集中在大型油气项目上,参与大型油气项目开发是做大做强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重要路径;在具备市场的前提下,关注优质中小型油气项目合作机会;加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和资源评价,为风险勘探合作布局提供参考与遵循;关注《里海法律地位公约》签署对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开展油气合作的积极影响。
促进油气全产业链合作。充分利用油气管道建设运营、油气勘探开发形成的良好合作基础及技术资金优势,促进炼油化工领域投资合作及承包工程机会获取,促进设备材料制造等优质产能合作,努力实现上中下游、投资工程贸易全产业链一体化协调发展。
探索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中亚国家有丰沛的风光资源,为探索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阶段可结合油气项目实际,就近消纳,推动风能、太阳能利用试点项目。
依托机制推进合作行稳致远。中亚国家对油气资源及产业管控严格,且外国劳工许可要求严苛等营商环境风险突出,应充分利用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等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国家层面积极争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机会,并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实施条件。
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前景可期、大有可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原则,及时把握时代机遇,推进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发展,并通过高质量能源合作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