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28 | 来源: |
![]() |
![]() |
石化新闻![]() |
与《中国石化报》一同走过的路 邢树钧 一 1987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当时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找到说:“总公司成立快五周年了,第五次经理(厂长)会上不少人建议总公司办一张报,党组研究决定办报,并决定由你来牵头筹备。”说心里话,我不想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可是听那口气,党组已经作了决定,再提不同意见是不知趣了。因此,我表示接受任务,努力去办。 办报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可是当时我除了有个总公司政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的头衔和一张办公桌外,其他一无所有。因为时间紧,调人来不及,只好先借。我商请人事部把石科院党委宣传部长章炯杲和上海石化总厂党办副主任史俊豪二位同志借来,并经党组批准成立了我们三人组成的筹备小组,又在机关找了帮忙办事的工作人员,这样筹备工作就算开始了。 长话短说。我们向总公司要了50万元钱,30人的编制(按每周一刊),并很快连借带调凑了十几个人,还请了《人民日报》原经济部主任林晰当顾问,租了两间简易房办公。接着3月中旬开办一次通讯员培训班,4月下旬开了全系统通讯报道工作会议,5月20日、27日分别出了试刊,然后7月1日,即在党的生日和总公司成立五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石化报》与读者正式见面。据悉,就筹备到正式出版所用的时间而言,我们在首都近年创刊的产业报中算是最短的。 二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中国石化报》顺利创刊的前提。 我们筹备组的工作是锦华同志亲自抓的,凡大事小事向他汇报,经他点头后在总公司内自然畅通无阻。他曾在病中听取我与章炯杲同志的汇报,在第一次通讯报道工作会议期间,在拔掉6颗牙住院治疗的情况下,他还来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石化报》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突出宣传“爱我中华、振兴石化”这一精神的指导思想。国家新闻出版署对我们也很支持。在总公司申请办报的文件发出后,在全国报纸数量过多,压缩报刊数量呼声很高的情况下,署长办公会议很快批准我们办报。报纸司司长林凤生同志曾亲临我们第一期培训班给学员讲课,出席我们的通讯报道工作会议并讲话。5月20日试刊第一期出版时,正逢为庆祝总公司成立五周年而举办的全国石化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开幕。当时各项活动十分繁忙,陈锦华同志在展览开幕前举行的招待会上看了清样,并对头版重要新闻作了修改。在《中国石化报》创刊号上,在陈锦华同志亲自审定的《发刊词》中,肯定了我们的报纸“为振兴石化鼓与呼”的口号。在总公司的请求下,李先念、邹家华、康世恩等领导同志还为报纸的创刊题词祝贺,使我们备受鼓舞。 各兄弟部门和企业也给予我们很大支持。特别是办公厅、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在创造工作条件、调集工作人员和财力上给了有力保证。直属企事业单位都热情支持我们办报,突出的有锦西总厂、抚顺公司、燕化公司、上海石化、齐鲁石化、石家庄炼厂、荆门总厂,还有一些销售企业都曾给我们热情帮助,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们。 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办报初期的条件是艰苦的。十几个人挤在两间简易办公室里,而这种板房既不保暖也不隔热。当时承印报纸的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工作条件也很差,每逢出版的头一天下午和晚上,十几家报社的编辑(包括部主任和总编辑),挤在一间光线很暗、摆着几张破旧桌子和板凳的小屋里,匆匆地校改清样,往往是改了一遍又一遍,到签字付印时常常是晚上九、十点钟了。晚饭只能自己去小饭铺或以饼干、面包充饥。人们总是格外珍惜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且珍惜的程度又与付出劳动的艰辛程度成正比。正因为如此,当《中国石化报》试刊号印完运回报社后,大家看着那大字报头(当时用的是薛殿彰写的美术字)和密密麻麻的四个版面,无不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然后大家一齐动手,按份额给各单位分包打捆,迅速把2万多张报纸邮寄到各地,以便让广大读者共享总公司办报、石化职工有了自己报纸的喜悦。 经过创业者和后来陆续调入报社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石化报》在石化职工心目中有了位置,在首都数十家产业报中也有了自己应有的位置。报纸由创刊时的每周出一刊,到1991年元月改为每周二刊,到1994年元月又改为每周出三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报社里仍有一些创业阶段就到报社工作的同志,而史俊豪(上海石化)、魏书夏(燕化)、薛殿彰(锦西总厂)、李彦君(抚顺公司)和关纪升(辽化公司)等同志参加创业后,又回到了原单位。尽管他们没有留在报社工作,然而他们为报社所做的工作及工作中建立的友谊,令人无法忘怀。 (摘编自《我们的十五年——中国石化报社前进的足迹》。作者为《中国石化报》创办负责人,首任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