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19 | 来源: |
![]() |
![]() |
石化新闻![]() |
本报记者 李建永 通讯员 孙自豪/文 陈香生/图 陈俊武在包头指导首套MTO装置开车。 7月4日9时,古都洛阳,急雨成线。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俯身刷卡走进洛阳工程公司大楼。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91岁的老人每天都准时到达办公室,披阅邮件、研究课题、指导项目,风雨无阻,有时还主动要求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陈俊武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进入新时代。我虽然年纪大了,体力差了一些,还是能做一些贡献的,还是要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他一直站在科研前沿,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金花灿烂开放 院士语录 要说我有什么长处,那就是勤奋,勤能补拙嘛!我一辈子爱学习、爱钻研问题,可以算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类人了。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没有停顿。”2016年7月,陈俊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对自己一生的事业进行总结。 那一刻,不知他是否想起70年前在北大求学时写在日记里的誓言:“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 那时他到抚顺参观,第一次看到一座日本人留下的页岩油炼厂,深深震撼,当时就暗下决心:挽弓当挽强,石油工业才是英雄用武之地,将来毕业就投身石油工业! 70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这位老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陈俊武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炼化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国内需求却已逐渐显现。1961年底至1962年初,石油部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面对西方的层层技术封锁,陈俊武和他的同事历经四年多的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按照陈俊武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同年,他主持承担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和采用自主技术建设一套全新催化裂化装置两大任务。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1994年,该技术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 在陈俊武等几代人的努力下,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满园锦绣。目前,我国建成投产的各种催化裂化装置已有上百套,总加工能力达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催化裂化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5年,陈俊武与部分设计人员在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前。
能源领域拓新天 院士语录 我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我要起来思考问题,绝不会醒了还躺在床上。 “从炼油到石油化工,从煤化工到碳减排,乃至新能源,陈院士一直在不断地跨领域创新,一直保持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创新是他一生的乐趣。”洛阳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与陈俊武交往了30年。让他感受颇深的,是陈俊武不懈创新的精神,以及从战略的角度看战术的前瞻性眼光。 1990年,陈俊武退出领导岗位后,自感体质和思维尚好,提出要继续工作。直到10多年前,年事已高的陈俊武依然表示:“在今后五到十年,我仍可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具体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二是探讨能够胜任的宏观战略性课题,并愿意为此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科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开展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的研究,并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共同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到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煤基甲醇制烯烃广阔的市场前景,促成了公司与对方的合作。DMTO试验期间,陈俊武院士不顾高龄,5次来到陕西华县试验现场,1次到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现场指导工作,请大连的技术人员来洛阳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并于2010年8月在包头市建成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如今,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功地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院士仍然关注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他高瞻远瞩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能源替代课题研究的建议,并受命与十几位中科院院士、近10名大学教授一起编写我国2020年~2050年中远期能源替代规划建议,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他还把目光投向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并着手开展石油替代中氢能的生产、运输、储运技术等多项战略性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于2011年在国家核心刊物上提出中国碳排放峰值年的概念及排放数量,为国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他的电脑文件夹中,收集了大量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能源替代方面的技术资料,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范围之广,令人赞叹。 时至今日,他依然出语坚定:“学习没有止境,成就也没有止境。不能觉得自己不错了、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我思想上时刻警惕,不敢有这个念头。”
桃李芬芳满园香 院士语录 事业是永恒的,是没有止境的,不是一代人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我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我有责任提高年轻人的水平,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向前迈进。 2017年3月17日,由中国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的“催化裂化高研班及专家班洛阳现场教学”活动在洛阳工程公司学术报告厅举行。9时,当陈俊武院士进入大厅时,全场起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一次有特殊意义的授课。台下听课人员的年龄跨越几代人。前排就座的是陈俊武早期高研班的学生。大多已人过中年,有的人已经退休,两鬓斑白。 最新一期专家班座席上则是一片年轻的面孔。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这位科学家,但大都听说过这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人骄人的业绩。 从1990年开始,陈俊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著书育人中。他先后主持编写《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石油替代综论》《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等专著。其中,《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对其后各项炼油技术专著的出版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 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开办了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 陈俊武院士的严苛认真是有目共睹的。学员们要按照教学中的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这项任务被学员称为“大作业”,大约一到两年才能完成。高级研修班的学生很多已经升任领导岗位,但陈俊武对他们的学业要求一点也不降低,结业论文达不到标准绝不放行。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地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陈俊武所演算的数据、列出的表格比学生作业还多。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办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他的回答很朴实,企业的技术骨干成天在装置上转,他们最了解装置的技术状况和数据,可是很少有人注意提高和培训这些人。因此,提高他们就相当于提高了催化裂化水平。 如今,经历“大作业”磨炼的研修班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成为企业的领导。 时隔多年,这些人再次聚到一起。在老人90岁生日这一天,再一次聆听他的教诲,让人心生感慨。 陈俊武扶了扶眼镜,亲切又满怀期望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像看到赛场上一支正传递着接力棒的队伍,也像看到一条没有尽头、向未来延伸的大道。
松梅品格真味是淡 院士语录 清白不是出身而是为人,无亏心事,不负于人;清廉不是提倡清贫,而是不谋私利,奉献与索取得当;清高不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而是以高雅为荣、庸俗为耻。 陈俊武的正直清廉和近乎严苛的律己在洛阳工程公司有口皆碑。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陈院士不移冰雪气质、松梅品格。对国际国内找上门来的名人辞典与列传,以及各级各类新闻单位记者和作家的采访,他大多谢绝。他不止一次说:“个人取得了一些成就,固然可以聊以自慰,但绝不应居功自傲。何况成绩之中凝结着大量合作共事者的心血。”每每申报经他指导的技术成果时,他总是执意划掉自己的名字。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在这样的平淡之中,人们更多体味到的是他与大家的融合和亲近。他早就谢绝了配秘书、配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二十余年。遇私事用车,他谢绝照顾、坚持付费。他的家人讲了一件往事。有一个星期天,他在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当时疼得他脸色发白、冷汗直流,跌坐在马路边上。附近就有电话,只要他在电话里说一声,马上就会有车来接他。但是他就是不打,努力站起来,一瘸一拐走到公交车站。 他对自己特别“小气”,到外地出差,常常会为省点坐出租车的钱、住宾馆的钱而计较;他对他人又异常大方,曾把自己应得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优秀民办教师,奖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还默默资助新安县一名贫困生上大学,直到大学毕业。2016年3月,他将在郑州大学6年兼职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他不想享受那些特殊照顾,“真味是淡”是他人生境界的一种写照。 陈俊武院士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为我们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洛阳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说:“陈俊武院士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境界也已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石化人不断前进。” 对于一位90岁的老人,他的成果已经足够丰硕,荣誉已经足够多,他所勤勉工作、努力思索的每一天,都是无私的奉献。他说:“继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退休后应该享受的潇洒生活相比确实形成反差,但我在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得到了补偿。” 90载岁月如歌。喜好古典诗词的他,曾赋诗抒怀: “耄耋老翁忆平生, 有志年华事竟成。 亦老苍天情未了, 扁舟浩海又启程。” 人物名片 陈俊武 男,1927年出生,福建长乐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现为洛阳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20世纪60年代,担任我国第一套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指导开发和设计了我国第一套50万吨/年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装置,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织开发的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先后主持过多个炼油厂的总体设计,指导过上百套炼油装置设计,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带头人之一。 主编《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获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指导了一大批高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指导的DMTO技术,是煤制烯烃领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陈俊武访谈 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问:您一生获得荣誉无数,在九十高龄的时候再次获奖,有什么感受? 答:我一生虽获过很多奖,但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被评为感动石化人物,我很高兴,也感到很有意义。现场听了其他人的事迹,感到中国石化能发展这么好这么快,是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中国石化的年轻员工,勇担重任、加倍努力、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为中国石化下一个35年的辉煌共同奋斗。 问:进入新时代,展望未来,您如何看待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 答:面对新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绿色革命的兴起,中国石化已昂首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祝愿中国石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能源化工为主营方向,更加注重价值引领、创新驱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积极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早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本人除了继续关注和研究炼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将密切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为全球实现低碳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艰巨目标竭尽微薄之力。 问:您是中国石化千千万万科研人员的榜样,对青年科技人才有什么嘱托和期许么? 答:牢记中国石化的创业和发展历史,继承和发扬我们老一代石油石化人艰苦奋斗、苦练基本功、永不满足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我们的企业不仅更大而且更强。 问:您每天还坚持上班,有什么长寿秘诀吗? 答:我没有什么长寿秘诀,我的锻炼就是散步,除吃大蒜精油外不吃什么保健品。每天考虑的就是业务技术和怎么能再创新,其他都可以放下和不计较。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这可能就是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