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19 | 来源: |
![]() |
![]() |
石化新闻![]() |
图文提供 黄仲文 王燕 梅辽颖 卞江岐 万里 徐欣 图为镇海炼化烯烃部部分员工。 “早日把镇海炼化大乙烯工程建成‘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工程,为我国石化产业和浙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2006年11月,在镇海乙烯工程奠基仪式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浑厚的声音回荡在天地间。 温和的话语饱含着深情,殷切的期望承载着重托。这一既具有超前的全球视野,又落点浑厚精准的目标,一直激励着镇海炼化奋力前行、不断超越。 镇海炼化烯烃部是一个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集体。12年来,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奋勇争先,37个月建成完工的大乙烯夺得国优金奖,第一个运行整年绩效就进入全球第一群组,经济效益良好,单装置运行连破9项世界纪录。他们用追求极致的精神,与国际大公司论伯仲、比高低,代表中国石化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炼化基地,印证了石化人产业报国的热血和忠心。 不辱使命 炼油人成功转型为乙烯人 2010年春天,乙烯工程完成中间交接,烯烃部握紧接力棒,进入开工运行阶段。如何驾驭好乙烯,让优质工程创造优质效益,成为300多名员工的使命。 如今的烯烃部主任智茂轩在乙烯建设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艺员。当年坐在小板凳上观看奠基仪式的回忆,依旧能激起澎湃心潮。 烯烃部的操作人员大多来自炼油装置,原理不同、工艺不同、操作不同,从“炼油人”向“乙烯人”转变并非易事。乙烯装置的工艺和联锁参数多,仅在控制系统中,15700个显示点就有1200多个调节阀,操作的难度不亚于“机长”,复杂程度极高。 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智茂轩和同事甘当“小学生”,远赴扬子石化、兰州石化、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福建炼化等单位学习取经。他们一头扎进现场,摸流程对图纸,观摩操作,记录开车方案,收集操作数据;在休息时间,挤在小房间里,以班为单位开展集体学习与讨论活动,撰写学习日志,写实开工过程。超强度的学习使他们很快成长起来,“新兵”磨炼出铁军的技能。2010年4月乙烯开工一次成功,成为系统内原始开工时间最短、过程最顺利的企业。 利用好资源是炼化一体化企业效益的重点。镇海炼化炼油能力达2300万吨/年,把炼油过程中产生的低价值炼厂气变成乙烯料,可以显著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益。乙烯开工仅6个月,乙烯裂解装置就消化了7种原料,其中,富乙烯气、富乙烷气等是当时国内其他乙烯装置从未用过的。镇海炼化专门成立乙烯攻关组,每周对乙烯原料进行效益测算,按照整体效益最大化进行排序,将效益最大化做到极致。乙烯装置开工后,镇海炼化的效益连年提升。 不断变化的原料、高强度的操作使乙烯装置的操作人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们把员工的操作经验绝活儿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标准化方案,为智能化奠定基础。2013年7月,由镇海炼化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裂解炉裂解深度控制与实时优化软件”APC一期项目顺利投用,乙烯裂解炉裂解深度实现实时控制。2018年3月,在线优化项目二期投用,乙烯装置实现全流程在线实时优化。智能化的应用也对操作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乙烯内操“机长”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扬鞭奋蹄 11项专利促平稳运行 “当时就是那几个开孔解决了生产上的大难题。”站在乙烯裂解装置的最高平台上,烯烃部党总支副书记蒋明敬指着50多米高的急冷油塔说。 2013年初,急冷油塔聚合物堵塞这个行业内公认的难题摆在乙烯人的面前。如果把乙烯装置比作人体,那么急冷油塔就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这个器官产生的聚合物堵塞就好比“重血栓”,会导致上部汽油段塔压差异常上升,国内外的乙烯装置也同样碰到过这样的问题,而处理的方法只能是停工。 停工处理起码需要10天的时间,会产生巨额损失。烯烃部团队讨论后,认为“微创手术”可以实现不停工处理,利用成熟的带压开孔技术微创开孔,再用高压水枪的压力把堵塞物冲散。然而,开孔的位置却是极大的难点。在“腰围”13.2米的塔上开孔,又不可能开得很多,怎么定位?技术人员根据图纸一遍遍测量,又通过伽马射线不断扫描印证,终于精确找到开孔点,实施“微创手术”。 措施实施了1个小时,压差明显下降,但不久,数值却再也没有变化。大家反复推敲,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由于塔盘直径大,水枪喷出的水柱弯曲,偏离了目标点。枪头进行改进后,冲洗效果突飞猛进,“重血栓”在高压水枪射流下渐渐“土崩瓦解”,压差逐渐下降,“血栓”终于消失。术后痊愈的急冷油塔稳定运行到检修期。50多米高的塔身上可以看到几个明显开孔的痕迹,诉说着乙烯团队的独创精神,此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镇海炼化坚持“一平稳四优化”的理念,保持长周期运行是赢得大效益的基础,这其中需要攻克无数难关,实施无数次敢为人先的创新。爱创新的乙烯人成立了“东海炉王创新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目前,年轻的烯烃部已有11项国家专利。 急冷油塔微创开孔施工现场。 不负众望 创造9项世界纪录 1982年出生的王林芳现在是镇海炼化烯烃部二区主管。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镇海炼化工作。在班组倒班7年,从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外操、内操再到班长,王林芳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是烯烃部最年轻的大班长、唯一的女班长。 王林芳说,镇海乙烯共有9套装置,乙烯裂解是龙头,EO/EG装置是下游。在2008年乙烯建设时,单位领导就给我们定了目标:乙烯以连续运行4年为一个周期,EO/EG装置也要和乙烯裂解装置同步运行,让大乙烯产生最佳效益。 EO/EG装置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决定着装置的运行时间,全球大部分装置两年左右就得停工换新催化剂。2013年,全球同类型装置连续运行最高纪录是两年半。如果连续运行4年,那就是全球最好水平。怎么才能做到? 王林芳和她的团队从催化剂入手。 EO/EG装置采用的是美国DOW(陶氏)化学公司的技术。使用国外专利商的技术,镇海乙烯人并不是一味服从。在第二个运行周期,催化剂出现异常,DOW化学公司专家给出的调整方案,王林芳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并不认同。他们从装置运行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方案,却遭到DOW化学公司的坚决反对。他们表示:如果镇海炼化不按专利商的方案去调整,今后催化剂的运行效率下降,DOW化学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面对催化剂权威专家的质疑,王林芳和同事反复沟通,把装置运行的上万个数据分析结果展示给他们看,指出DOW化学方案的不足之处。大家最终达成共识,经过调整,银催化剂运行很快恢复正常,成为全世界催化剂使用效率最好的装置。 2013年2月至今,镇海乙烯EO/EG装置共创造催化剂运行时间最长、环氧乙烷累积生产量最多等9项世界纪录。美国专利商DOW化学公司多次向镇海炼化赠送奖牌。 人物名片 镇海炼化烯烃部 烯烃部是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主要生产运行部,组建于2008年,现有员工349人,党员104人,科级及以上经营管理人员15人,专业技术人员44人,技能操作人员296人,平均年龄35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占80%,管理包括100万吨乙烯裂解装置的9套装置。 烯烃部下设3个作业区、1个综合组、4个党支部,有运行班组15个、倒班人员285人。 截至2017年12月底,累计生产乙烯超800万吨。 2012年12月,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2013年至今,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连创9项世界新纪录,获专利商奖牌。 2011年至今,乙烯裂解装置连续三次所罗门绩效评价位列世界第一群组。 员工组队参加公司运动会。 镇海炼化烯烃部访谈 荣誉,是一种鞭策 问: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的日子里被评为感动石化团队,大家有什么感想? 烯烃部主任智茂轩:乙烯开工奠基仪式上,我就坐在场下,那时,我还是一名普通员工。12年,凭借大家严谨、精细的操作,烯烃部获得多项成绩。这次获得感动石化荣誉,对我们烯烃部来说更是一种鞭策!我们会继续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再创辉煌。 问:烯烃部成立短短12年,就获得多项优异的成绩,大家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烯烃部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蒋明敬:30年前中国石化就有北方炉,那时候的产能只有2万吨,今天已发展到20万吨,性能一点也不比国外差,在有些方面处于领先。可以说,裂解炉技术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石化35年的发展,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个发展过程,还将继续为了裂解炉的明天而奋斗。 问: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你觉得在这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烯烃部二区主管王林芳: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大舞台。我从装置外操、内操再到班长、区域主管,一路成长起来,我们的装置在这期间连破9项世界纪录。要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我身边的同事,他们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向前。 烯烃部一区一班班长苏鹤昉:我们从炼油来到乙烯工作,从新兵开始,慢慢学习、慢慢积累,打赢了开工的硬仗。如今我们埋头苦干,开好装置,多出效益,成为行业标杆。将来我们要坚持平稳优化,不断创新,把我们的大乙烯建设成世界一流。 乙烯装置开工,操作人员进行气密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