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2018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专题
 

孙同根:精益求精铸匠心

2018-07-19 来源:
石化新闻
 

本报记者 窦富吉

孙同根骑着自行车巡查生产情况。

清晨,金陵石化3号路林荫大道上,只有早起的鸟儿在尽情歌唱。人称“孙大师”的孙同根正骑着自行车行驶在空旷的马路上。阳光通过斑驳的枝叶照在他的脸上,他喜欢在这样安静的清晨,边骑车边理顺一天的工作要点。走进1号催化裂化装置中控室,他仔细查阅所有运行数据,询问运行状态,一切如常,这才放心走出来。这套已经投运43年的装置,在孙同根的呵护下,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在这里,孙同根不仅炼出了效益,还炼出了不少传奇。

不服气的一句话,

让他从小学徒成长为资深首席技师

孙同根,金陵石化头顶“劳动模范”“资深首席”光环的技能专家,33年前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85年12月,孙同根高考落榜被招进金陵石化。那时的他从没接触过炼油专业知识,看到高大的联合装置、数不清的阀门管线和仪表部件,有点发蒙。当时的工厂,活跃着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一位老师傅听说孙同根是招工进来的,摇了摇头:“像你这样的高中生,以后干到主操就了不得了!”

孙同根不服气:“别人能做好的事,我也能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他从炼油基础理论知识和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学起,对照装置天天实践加深印象,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多问、多看、多思考,每一次巡检都特别仔细,每一次开停工都特别投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用整整10年时间,从炼油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学透了催化裂化的7个单元。

伴随操作技能愈加熟练,孙同根对理论知识也越来越渴望。1995年~1997年,他被选拔进入金陵石化操作工理论学习班,系统学习了有关炼油方面的基础知识。随后几年,孙同根又陆续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理论的武装让他如虎添翼,在操作技能上也有了飞跃。“我这一路走来,取得这么多的成就,最大秘诀就是不间断地学习。”孙同根说。

就这样,孙同根从催化装置的小学徒做起,先后在三机岗位和反应岗位担任外操、内操、主操、副班长,也担任过反应质量岗位副班长、工艺班长,逐步成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2008年被聘为首席技师,2013年被聘为资深首席技师,成为享受正处级待遇的技能专家。

领命开工新装置,

一次即成功实现“三个一”

2011年,金陵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重点项目——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筹建,孙同根被推举为技术负责人。面对油品质量升级的紧迫形势,公司为他确立了“三个一”的目标,就是必须首先成为装置专家、带出一支过硬的操作队伍、实现装置开车一次成功。他当场就抓头:“自己一点儿不了解,如何实现‘三个一’?”

其实,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对公司所有人员来讲都是陌生的。这是一套全新的装置,没有相关的建设经验,亦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手头只有前期项目调研得来的技术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对这个全新的领域,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吃透,尽快成为专业高手,然后才能谈培训和开车。”孙同根具备催化、临氢、重整三种装置的操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他感觉新装置与这三种装置流程相通,“脾气”差不多。于是,他一头钻进成堆的资料,研究了装置操作的要求、装置开停工操作及关键设备操作规范等。听说国内同类装置开停工,他马上过去观摩;看到难点,他电话请教高级技能班的同学,很快摸清了工艺设备概况。8月,孙同根分别前往燕山石化、高桥石化等兄弟企业,走进车间跟班请教,现场了解装置的状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桥石化的职工发现,孙同根连续几天一早就爬上40米高的反应器研究,一待就是半天。下来时,孙同根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9月,孙同根着手编写培训教材,他又按照工艺路线将装置流程摸了个透。

孙同根(左二)在指导装置优化。

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配备了20名操作人员,其中有11名是2010年以后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操作经验较少。如何给这些青工“充电”,是摆在孙同根面前的第二个难题。10月,装置正在建设,孙同根抓紧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为操作人员进行理论灌输。

两周后,孙同根带领操作人员到高桥石化现场跟班学习。操作人员王维金说:“早上,他布置好题目,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装置;到了晚上,他提出问题组织大家讨论,举一反三,让我们把理论和操作融会贯通。”11月,现场学习还没有结束,大家发现孙同根不见了,原来他又忙着去北京制作仿真系统了。过年期间,孙同根一直盯在教培中心仿真培训部,不断修改完善系统。仿真需要真,否则培训效果受影响。结果,他将装置仿真系统与现场一一对应,不仅流程一模一样,甚至法兰的位置都是一样的。

2012年2月,20多位操作人员从外地实践回来,又一头扎进了新一轮培训。孙同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演示工艺的综合性、设备的特殊性、操作的严谨性,导出他用半年时间总结的“操作秘籍”——18个开工操作法。4月,所有人员通过仿真考核,完全具备上岗条件,一批熟练操作工“新鲜出炉”。

8月10日,装置正式开工。孙同根提出的用烯烃汽油开车的方案被列为“第二”。投料三分钟后,DCS系统报警。不好,反应器出现飞温!现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孙同根马上提出:“改用第二种方案!”30分钟后,反应器温度恢复正常,第二套方案开车成功!现场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套装置的顺利开车,为江苏沿江八市汽油升级做出巨大贡献。

10秒看出三大问题,

让对方态度180度大转弯

在金陵石化,职工都知道,“出了问题不用急,赶紧去找孙大师”。长期对催化裂化技术的埋头钻研,让孙同根练就了一手绝活儿,只要看到装置的数据指标,就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装置的数据就是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孙同根说。有时,兄弟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开工不成功,打电话问他几个数据,就顺利解决了问题。

2009年,孙同根参加的石化代表团应邀到韩国一家炼油企业参观。这是全套从美国引进的设备和技术,代表团参观装置时,韩方不让下车,只给“车游”。后来经代表团协商争取,才同意中方派孙同根等3名代表参观。“被对方这么看不起,我很生气,就想一定得为中国人争口气。”进入中心控制室后,孙同根提出看一看装置运行数据,而且只看10秒。

“10秒能看出什么问题?”韩方技术人员暗自嘲笑,爽快同意。快到10秒,孙同根迅速起身,边往外走边对韩方人员说,操作存在三大问题。首先,运行效率不高;其次,装置能耗高;第三,产出的轻油分布不合理。

韩方人员大吃一惊,这正是他们目前遇到的难题!于是,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们赶紧向孙同根请教。孙同根出于礼貌,只简单告诉了第一个问题的操作要领,一试果然奏效。厂方人员又找到酒店求教,希望孙同根提供帮助。这件事从此成为金陵石化对外交流的一段佳话。

有人曾问他为何能从容面对各种设备问题,他笑道:“胸中有丘壑,方能展拳脚,知识积累很重要!”

每年增效上亿元,

曾被专家质疑“有水分”

开车8个月之后,金陵石化的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能耗比集团公司10多套同类装置低50%多,汽油辛烷值损失只有0.4,比同类装置平均水平低0.5~0.7。“鱼和熊掌怎么可能兼得?”这些技术经济指标让专家难以置信——因为中国石化自有知识产权的催化吸附脱硫新技术的应用,才短短一两年时间,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有水分!”有专家在技术交流会上直接质疑,“单从辛烷值损失来说,金陵石化每年多创造上亿元效益,再加上装置能耗节约,运行水平不可思议!” 为了解疑,石化化工科学研究院领导带队进入现场调研。

“装置的事情要以数据说话。”孙同根用他那一贯的说话方式解释,“数据可以随时查证,而且这些数据还不是我们的最佳状态,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孙同根带着专家走进现场,从装置设计技术数据说起,结合生产操作原理,讲述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看起来有些“过于完美”的数据。在场的专家听着叙述,看着仪表指示,咀嚼到了精细操作的味道,大家信服了!这创造了中国石化油品质量升级的一个奇迹。

不久,孙同根被派往美国,向这套脱硫技术原来的主人美国康辉公司传授如何高效低耗脱硫,帮助同行优化同类型装置的生产。“孙大师”的操作技能和生产经验闻名海内外。

孙同根,成为业界汽油精制的“男神”,被全国炼化企业争相邀请指导;中国石化相关部门发文要求,催化吸附脱硫装置人员都要学习《孙同根操作法》,孙同根创作的操作法和他精细管控装置的工作法,开始走入更多企业。

成立大师工作室,

希望带出更多独当一面的徒弟

在孙同根的办公室门口,“大师工作室”的牌子非常醒目。这间房并不大,但是经常人满为患,前来请教问题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孙同根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于2007年,每年吸纳20多名青年工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实地演练、集中授课、共同讨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我们天天泡在生产一线,看到装置上的问题,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解决”。

2015年,孙同根创新互助模式,设置青年讲堂,由青年工人向他“授课”,促进他们更快领会相关技能。“以前是主动带他们去学、去画圆,现在是要让他们自己把圆画好了,说给我听。”对于大师工作室的变化,孙同根解释,只有让徒弟自己多领悟、多思考,才能真正有收获。

入职近10年的张昆是炼化装置技术员,他回忆:“他把我们领到烷基化废弃装置上,让大家绑胶皮带、换压力表、锯管线等,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每个操作人员都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孙同根(左)在现场给技术人员讲解工艺。

属于工艺专业的孙同根,对装置设备一样了如指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工艺与设备两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相互学习,成为运行部一种时尚,也由此培养了一批工艺和设备全懂的人才队伍。

如今,孙同根并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依然忙碌在炼化生产第一线,诊断问题、指导徒弟,研究汽油质量升级的技术创新之路。

从高中生到资深首席大师,孙同根用自己的敬业书写着中国石化人响当当的品牌。

(本版图片由 徐捷 陈康 提供)

人物名片

孙同根

男,1966年8月出生,南京人。中共党员,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石化劳动模范,金陵石化资深首席技师。

入职金陵石化33年来,孙同根扎根基层一线,埋头苦干、勤奋钻研,从一名普通的炼油操作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领军人物。

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国石化劳动模范、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机冶石化系统十佳首席技师、南京市职工岗位创新能手等称号,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沿江开发十大功臣五一银奖和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孙同根访谈

把装置开得更优更好

问: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之际,您获得感动石化特别节目人物奖,有什么感受?

答:今天我上台领奖,既欣慰又倍感压力。欣慰的是,我作为一线操作工的代表,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之际领受这么高的荣誉,说明集团公司领导对操作人员的重视和关心;同时,这样的荣誉颁发给我,感到惶恐不安。我虽然主观上很努力,但实际的技能和贡献,和诸多大师尚有距离,仍需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和同事的厚爱。

问:从高中毕业生到首席技术专家,您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哪些?

答:我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自己的努力少不了,但更离不开中国石化和金陵石化的精心栽培。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培训平台。在金陵石化,一直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针对不同程度和阶段的职工进行精准培训,让每一位职工都有成长成才的机会。我能在高中生这样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离不开这个平台的培养。集团公司这个更大平台的培训,更是让我如虎添翼,不仅学到许多经验,而且拓宽了眼界。

问:您当下的目标是什么,有学习的榜样吗?

答:我当下的目标是继续跟踪当代炼化新技术,完善自己在催化裂化和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的操作技能,在装置运行上持续优化,精益求精地把装置开得更优更好。同时,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石化同行分享,持续提升中国石化油品生产和质量升级的水平。

我学习的榜样就是集团公司的同行——田明大师。他33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成长为技能大师,以技术服务称雄国内。不仅如此,他不为高薪所诱,立志服务中国石化,献身石化事业,这种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值得我终生学习。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