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7-19 | 来源: |
![]() |
![]() |
石化新闻![]() |
本报记者 宋绍兴 陈帜 在安徽颍上县提起朱卫华,干部和群众有说不完的故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是中国石化派来的“焦裕禄”。 2003年,受集团公司委派,朱卫华到安徽颍上县任挂职副县长。挂职期满后,因工作表现出色得到地方赞许和所在单位肯定,他被调到集团公司扶贫岗位工作,一干就是16年。 16年来,中国石化定点扶贫县从4个增加到6个,加上对口支援西藏班戈县、青海泽库县,共8个县。每年涉及的扶贫项目有数十个,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涉及的资金从16年前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上亿元。 扶贫发自内心,见诸行动, 他是来自石化的爱心使者 他是来自中国石化的爱心使者。 作为总部专职扶贫干部,朱卫华深刻理解做好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真心实意地开展扶贫工作。 他说:“做扶贫不是摆样子,要发自内心、见诸行动、做成实事、取得实效;搞扶贫就是要听大众意见,做贫困大众想做的事;哪里最贫困,哪里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扶贫工作代表着企业形象,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发展,传递着党的温暖。坚定的工作理念源于通过长期学习建立的价值观。”扶贫既是他的本职工作,又是他的坚定信念。 这些年,他把爱心倾注在对口扶贫地区每一个贫困学生身上。他深知要改变贫困县的面貌,必须要从教育抓起。实施“扶贫先治愚”战略在颍上这块土地上尤为迫切,他为贫困县落后的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校舍危房而焦虑。 受到中国石化资助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他向中国石化当地企业安庆石化求助,向集团公司机关的有关部门求援,希望能支援贫困地区学生一些旧电脑。他一个一个部门地跑,自己动手一台一台地搬,把旧电脑收集起来,再一一进行包装,千方百计把募集来的40台电脑托运回去,最终把电脑分发到杨湖等乡镇中学,给乡村孩子们打开了通往信息时代的大门。 在“最美扶贫人物奖”颁奖仪式上,他用三句半表达了自己的感言:穷人过不好日子,富人好日子也难过;人要做事,做好事、做善事、做实事、做美事,让生活更真实,让生命更精彩;脱贫有时限,责任无止境;百姓最重。 身体力行,十几年来他跑遍安徽、湖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八个贫困县 接管扶贫工作后,他一年到头跑基层,每年上半年都深入扶贫县实地考察确定当年扶贫项目,下半年逐项验收。每年数十个扶贫项目都要跑上一个多月才能看完。 十几年来,他跑遍了安徽、湖南、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八个贫困县。他坚持向最贫困乡镇、村庄倾斜,把扶贫项目、资金尽量放在最贫困的乡镇、村庄;坚持调查研究,经常深入贫困农村、农户家庭调研,了解贫困群众最关心什么、最想做什么、最需要什么、最不满意什么,还多次拿自己的钱捐助贫困群众。在调研基础上,他公开、公平、公正地研究确定扶贫项目。此外,他还经常深入贫困地区的学校,不仅帮助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困难,还常常给学生讲课,充当代课老师。 藏族群众向朱卫华献上哈达。 当年,朱卫华受组织委派来到颍上县担任分管科技开发和文教工作的扶贫副县长。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自带干粮,骑着自行车行程近2000公里,跑遍颍上县的所有乡村,走村串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他第一次主持召开南照镇乡村两级干部会议时,定于上午8时的会议,9时人员才到齐,参会者松松垮垮。他从会风抓起,第二天一早就到镇里制定会场纪律,“约法三章”:开会时间内凡讲小话的请离开,随地吐痰的做书面检讨。 朱卫华对身边同志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严格。他给自己定规则——决不吃请。他到南照镇检查工作,镇里准备好酒菜,但不管别人怎么劝说,他都婉言谢绝,掏出自己带的干粮,就着一杯白开水吃了在南照镇的第一顿午饭。这事儿给身边同志和乡村干部很大震动。 积极探索创新,他致力于改“输血”为“造血”,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走上脱贫致富路 早在2005年,他就提出扶贫资金尽量集中使用,并积极探索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提议实施的颍上县红星镇大榭村新农村示范点,受到广泛好评。他考察后实施的岳西县云峰村新农村示范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引进试种的湘西凤凰县、泸溪县新品种猕猴桃种植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使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他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做扶贫,主动联系中国石化中原设计院技术人员到贫困县现场勘查、设计,建成了小康标准的村级敬老院。2017年他主动联系中国扶贫基金会,落实开发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经各方协商同意,中国石化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在贫困县考察时遇到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却患血友病的学生,他专程为这位学生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送到学生家里,鼓励他同病魔做斗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03年在安徽颍上县挂职期间,利用回家探亲机会,他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翻遍了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架,自己花钱为贫困乡镇购买了两大箱图书,乘火车送到南照镇文化室。 在颍上县扶贫期间,赶上淮河流域小麦收割的季节,县上几十万青壮年在外打工。如何做到使大量打工者安心在外,让当地农户安心?他扮成旅游者,下田帮助一位农民收割。苦干了三天,被一位乡干部发现竟是朱卫华副县长!乡亲们无不感动,都称他是中国石化给大伙儿派来的“焦裕禄”。群众说:“县长帮我们农民割麦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担心呢?”就这样,他稳住了外出打工农户的心。 对口支援和扶贫工作条件艰苦,朱卫华克服年龄大等困难,9次进藏到海拔4750米的班戈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参与了援藏小学——西藏班戈县中石化小学的建设。他多次到海拔3000米,周边全是戈壁、沙漠的茫崖开展工作。 2003年以来,中国石化对口支援及定点扶贫总共完成了204个项目,仅修建通村公路就达100多条653公里,他全部到现场参加项目考察和验收工作。 总书记嘱托的扶贫项目,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东乡县布楞沟村考察扶贫工作,并慰问贫困群众。当了解到当地缺水缺路,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的时候,他说:“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习总书记考察回来后,国务院扶贫办就把定点扶贫东乡县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石化。经与东乡县委县政府商议,决定中国石化重点帮扶该县的布楞沟流域。 作为扶贫干部,他踏踏实实履行职责,积极沟通协调,推动东乡扶贫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经过近5年的定点帮扶,如今的布楞沟流域水引来了,主干道修通了,新农村建成了。中国石化还在当地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帮助发展养羊、玉米种植、脱毒马铃薯种植、黑枸杞种植和藜麦种植等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和扶贫助学等。 经过中国石化的定点帮扶,当年在东乡县最贫困的布楞沟流域,有望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 和孩子们在一起。 本版图片由 朱卫华 提供 人物名片 朱卫华 1959年7月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后曾在燕山石化宣传部做宣传工作,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当过讲师,1993年到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工作。2003年到安徽颍上县挂职,挂职期满后一直在中国石化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扶贫工作,至今已经16年。 2003年,朱卫华受集团公司委派,到安徽颍上县任挂职副县长。挂职期满,从政工部门调到扶贫岗位工作至今。他是集团公司总部唯一专职从事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的干部。 16年来,中国石化定点扶贫县从4个增加到6个,加上对口支援西藏班戈县、青海泽库县,共8个县。每年涉及的扶贫项目有数十个,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涉及的资金从16年前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上亿元。 由于工作成效显著,他得到受援地组织、基层群众和本单位好评,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工作成绩。2012年他被安徽省评为“中直单位对口帮扶安徽先进个人”,2013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个人”,2017年在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上,被授予“最美扶贫人物奖”。 朱卫华访谈 干好扶贫就算没白来一世 问:老朱,你怎么理解扶贫的意义? 答:扶贫是国家战略,是我国目前三大攻坚战之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事关我们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事关我们在国际上倡导“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扶贫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等。因此,作为央企理当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问:有人说,中国石化这么大的央企,做扶贫不就是花钱嘛,你怎么看? 答:做扶贫工作花钱并不比挣钱容易,按照我们国家的扶贫战略要求,扶贫资金使用要精准。特别要突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扶贫资金的使用必须要瞄准贫困人口,围绕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问:做了这么多年扶贫,听说你明年就要退休了,能放得下吗? 答:我从一开始做扶贫工作有点犹豫,到后来逐渐热爱,坦率地说,现在已经放不下了。人的一生真的只够干一件事,而且还未必都干得好。能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没白来一世。好多人对做官、发财特别看重。我倒觉得其实那些东西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人活真实了。只要你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让世界因你而变得更加美好,至于你做的事的大小无所谓。 |